2015年12月3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论坛第86期在我校昌平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结合法科学生的发展规划,在主题选取和嘉宾选择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活动围绕“法科生的出国留学与访学”展开,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屠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LL.M、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熊丙万;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美国耶鲁大学LL.M/J.S.D阎天和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讲师、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明哲。论坛由法治政府研究院讲师林华主持。
论坛伊始,林华老师就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希望同学们通过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和法大这四所顶尖大学的具有法学留学和访学背景的青年教师的讲演全面了解出国学习的各项要求和国外大学的学习生活状况。
首先,屠凯老师结合自己在英国的留学经历,就普通法国家法学院的教育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在区分了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地法学院的不同特色后,他指出了英国分析法学的基础特质,并就该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文化融入、申请要求以及奖学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随后,熊丙万老师以“为什么出国?定位是什么”为切入点,围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体验,就自己作为民法专业的法科生选择在普通法国家进行访学的特别经历进行了介绍。针对留学和访学的区别,以及申请哈佛大学的具体要求,他着重强调了申请环节中的自述材料、推荐信和外语成绩的相关要求。
来自北京大学的阎天老师在演讲中舍弃了对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别出心裁地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两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主题本身的感悟。阎老师认为在申请中最重要的是要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出一种热情,用它去打动别人,他还通过国外学生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热情表达了做好与全世界优秀学子进行竞争准备的期望。
最后,我校教师朱明哲结合大陆法国家的法学教育特色,认为留学本身也是对自身全方面的发展和促进。他认为留学是对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包括在法学知识的学习、文化特征的掌握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此外,针对留学目的地的选择,朱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此外,同学们在提问环节还就国外法学院的生活和嘉宾们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在历时两个半小时的经验介绍和思想交互后,本次论坛顺利落下了帷幕。
(文/林稼朋,图/王丹阳)
论坛精华摘要
林华: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首先非常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法治政府论坛第86期的活动,今天是论坛的第86期,也是我们法治政府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很多昌平的本科生同学可能对法治政府研究院不太熟悉,我在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法治政府研究院属于与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等其他学院平行的学校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我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是科研,但是我们院的老师也会给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上课,比如很多本科生同学比较熟悉的林鸿潮老师、赵鹏老师。我们院其实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我们既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也是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平时我们在学院路办公,所以跟本科这边的同学交流比较少,这一次也是借建院十周年这一契机,我在策划这学期的论坛内容和马怀德老师、王敬波老师商量,看能不能在昌平校区也办一次活动,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当然这不是我们院第一次在昌平校区办活动,2012年10月我和王敬波老师在昌平也做过一期论坛,那一期邀请的是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的主任贺诗礼老师,她讲的是高校信息公开。这一期我们请了首都著名法学院的几位青年才俊,谈出国留学这一话题,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和昌平的亲密接触总是和国外有关,第一次是耶鲁大学的贺诗礼老师,第二次是今天这个活动,聊一聊出国留学与访学话题。以上是这期论坛在昌平举办的大致背景。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几位嘉宾。右边第二位是清华大学的屠凯老师,他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清华法学院,博士阶段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读博士学位,2011年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领域主要是法哲学和比较宪法学,这几块领域都做得非常好。第二位是熊丙万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学院,他博士期间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过访学,也读过LL.M,后来博士毕业后在人大经济学院做了两年博士后留校,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民法学的基础理论,法与经济。第三位是北大法学院的阎天老师,他在北大很出名,其实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很出名,他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到耶鲁大学读LL.M,后来又读了J.S.D,毕业以后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做博士后研究,阎天之前一直做行政法,现在跨领域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四位是咱们东道主嘉宾,政法大学的朱明哲老师,他本科和硕士都是毕业于我们法大,博士期间去了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培养法国政治家的摇篮,读博士学位,今年毕业回母校任教,主要做法理学,还做一些法制史特别是法国民法史这一块。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四位嘉宾的到来。
我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选题和嘉宾邀请的考虑。我们院平时比较侧重具体的学术问题研究,我们举办了86期论坛,其中有84期都是在学院路校区办,只有2期在这边举行。我们也在考虑怎么选一个主题和我们这边本科生更有切合度,再就是考虑整个法学教育的时代背景。黄校长这几年在法大一直在推教育的国际化,学校也办过很多类似的活动。而我们也是想借助这样一个机会邀请京城四大法科名校的青年才俊老师,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也为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出点绵薄之力。另外我今天邀请的老师也都有明显的标签,一个是每个老师都是各自学院任教的老师,另外一个是他们的本科和硕士都是毕业于各自的学校,所以他们这四位嘉宾不单单可以从老师的角度来介绍,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了各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大家很期待,其实我也很期待,想听听他们在国外留学访学方面的经验交流,无论是其中的学习,生活还是申请方面。以上是我的简单介绍。今天的具体安排是先让各位老师每人做25—30分钟的主题演讲,接下来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下面我们按顺序依次来。
屠凯:谢谢林华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很荣幸来到政法和大家交流。清华和政法的关系很近。北京政法学院好多老师来自老清华,清华复建后也有好多老师去我们那任教,我自己的好多老师也是政法大学的校友。也要感谢林华老师。这次活动安排很有巧思,几位老师都是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我侧身其中很荣幸。林华老师让我先开始,算是抛砖引玉。
我想和大家聊四个话题。第一是普通法国家法学教育的特点,第二是英国法学教育的特点,还有在英国生活和申请。
先谈谈普通法国家法学教育的特点。大家在大学学习,对普通法可能有所了解。我去英国读书,有一个动机就是对香港问题感兴趣,觉得好像不懂普通法就没有办法和港人交流。今天的国际法律市场中也是普通法用户占据主流。普通法的法律人做法律推理的过程也确实令人钦佩。在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下,我就想去普通法国家看一看。到英国学习,后来也访问过很多普通法国家的学校,我发现他们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英国的学校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早期的教会学校,最著名的如牛津、剑桥,更加注重传统的法律学科;还有一些比较新,关注前沿问题,比如曼彻斯特等,在商法和国际经济法方面比较有研究;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视法律职业教育,比如KCL、UCL,特别是KCL,在法律职业教育方面很有特色, 未来希望考取英国或者普通法国家的法律职业资格的可以考虑这类学校。另外是澳洲,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在世界排名也很高。加拿大的几所,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也是顶尖学府。
第二点是为什么选择英国,英国法学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就我自己接触到的情况,英国法学教育有几大特点:第一是以分析法学为底色,特别重视法律解释,语词分析。英国对比较法学重视不够,还是为自己的法律传统感到骄傲。但是近几年,情况有一些改变。由于欧洲人权法和欧盟法对英国的影响,特别是其直接适用的法律效力,英国法学院开始重视对欧洲法的研究。如果在世界范围内你想去研究欧洲法,英国作为一个学习平台到是一个好选择。到欧洲大陆学欧洲法可能要过语言关,要是以英语为主要工具的话到英国学习就会容易很多。
在英国的学习生活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是在英国的街上走就跟我们前几天在雾霾天里差不多,但是它不是污染,主要是阴天。如果对阳光特别爱好的话那就要注意了,英伦三岛很少见到明艳的阳光呢。英国有很多黑暗料理,那么对厨艺就很有考验,所以在参加新东方语言培训的时候不妨也参加一下新东方厨艺的培训。但也有些好的方面。英国学校的历史比较悠久,所以文化上确实是很有魅力。而且英国对于留学生非常友好,没有我们在某些国家所看到的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是,你要喜欢足球的话那英国就是天堂。无论你到伦敦还是曼彻斯特去,当天就能往返。
最后就是申请。英国法学教育的结构和我们比较像,也是有法学本科教育为主。三年本科就可以取得本科学位,当然你也可以读四年。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硕士博士主要还是以研究为主。英国的LL.M课程,一年制,对国际学生比较友好,申请起来相对容易。另外如果你对学术研究非常有兴趣,那么也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的博士学位,不需要再读一年硕士了,时间上就会更经济一点。学费应该说还可以,但是因为整体经济不景气,所以提供给国际学生的奖学金就不是很丰厚,一般去读博士学位还是都能拿到奖学金的。我们清华我们过去几年申请牛津的每年都有成功的,应该说并非高不可攀。我还推荐大家去关注一下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他们每年在全球遴选大概20个本科生到牛津大学去学习,包括法科,克林顿、德沃金都是这个项目的获得者。去年罗德奖学金终于向大陆学生开放,如果能够有机会拿到这个那一定是杰出的。在英语要求上,一般雅思和托福都可以被接受,但是雅思他们可能更加熟悉一些。学分绩方面,大家可以看看网站上的介绍。如果是百分计的学校大概需要平均90分以上才能申请到顶尖的学校,当然85以上还是有一些其他学校可以申请的。另外建议大家早点申请,任何一个遴选制度肯定对早申请的同学都是有优待的。我就简单聊这些。
熊丙万:谢谢林老师的邀请。刚刚屠老师做了一个好的开头。他讲完了,我也就知道我大概可以讲些什么了。
跟屠老师一样,我对政法的印象也十分深刻。这里谈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颜值很高,我深有体会。第二是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感受到,政法的同学和同事的底蕴很深。我偶尔在课堂上会把政法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本科教育做对比,我认为我们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读书太少。我们现在也在做改革,让学生除了读教材和课本外还得多看相关的材料。第三个是政法的学生很聪明。在北京,一个学生在不同法律院校读过书算是很常见的事情,像我们这样只在一个地方读过书的算是不太正常。我的课堂上也有不少本科来自政法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是我自己的对政法的认识,当然肯定不全面。
今天交流留学的话题。但大家可以看到,事实上我的留学资历是最浅的,和在座的三位相比,我在国外只待了两年的时间,并且只有硕士研究生和访问研究的经历,都在麻省的同一所法学院度过。今天的其他三位同行都在这些国家有较长的学习经历,所以我争取我的演讲能够成为他们经验分享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注脚。这是今天的定位。
屠老师刚才讲到不同国家法学教育的特色。的确是这样的,国外法学院的法学教育风格差异比较大。仅就普通法国家来说,不同国家的差异也很明显。我们在英国、澳大利亚等法域会发现明显的分析法学的特点,在形式上跟传统大陆法国家的情况比较类似。但与这些传统法域相比,美国就是比较另类的一个国家。虽然他们的法律同行同样表现出了对法律文本的尊重,但美国今天的法学研究在骨子里反映出了一种对传统文本主义分析办法的反叛。他们教学生怎么去变得反派、变得“另类”,让学生把透过文本去观察法律背后的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和伦理命题当成一种思维习惯,包括政治权利分配、经济利益的分配、社会伦理的变革等等问题。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值得大家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关注关注。
另一个与美国法学教育相关的问题与我本人的专业领域相关,民法。政法大学的很多民法同行有很深的欧洲大陆法传统,特别是德国法传统。我每次去欧洲大陆国家访问的时候,大家首先提起的常常是政法大学的中德法学院。在中国学习民法,我们有一个传统的印象,就是学民法应该去欧洲大陆,去德国、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普通法国家不怎么受欢迎。这也与中国大陆民法学教育的知识继受历史和路径依赖有关。不过,在大家学有余力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可以去普通法国家去看一看他们的民法观,财产、契约和损害赔偿之类的看法。特别是美国这样的非典型普通法国家,他们在讨论民法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不太一样。
比如,上午我给同学们举了一个例子,王海知假买假是不是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的消费行为的问题。
欧洲大陆法国家的同行通常会这么分析,因为第2条规定了消费者是为了生活生产需要的购买行为,所以王海不是消费行为;美国同行比较反传统,常常教人“反叛”,通常会说王海是消费者。关于这一点,近期有不少德国、奥地利民法同行和美国同行都同时对这一点作出了评论。我印象当中,有一组文章发表在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上,专门评价中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分别是奥地利学者、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写的。另外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德国同行和美国同行写的,专门评价中国的侵权责任法,都已经翻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比较法研究》和《判解研究》上。大家会看到,他们的思考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美国同行会认为,让知假买假者参与打假是一个比较经济实用的做法,且没什么大的副作用。我们有时也开玩笑,提到大学生在食堂吃到虫子的时候,其实每个年龄段的反映会不一样。大一的时候,很有可能很愤怒,想把食堂经理或者厨师叫过来好好修理一番,也是因为时间比较充足,郝得起。到大二反映就不一样了,只是让厨房给你换个菜就好了,因为,要赶时间去见女朋友。大三开始实习或者准备司法考试了,时间更值钱,就把虫子拨一边,吃完了走人。大四就更忙了,要去工作和考研,可能就顾不上,直接吃了就走了。美国同行还会说,消费者权益需要保护,行政部门也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所以就发挥一下王海这类人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学生毕业之后有参加这一群体的,年薪不少,三四十万。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法系之间的风格差异,美国是高度实用主义的,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比较关注,对于理论问题,特别是概念体系等形式主义方面的问题,关注的程度相对要少很多。
在普通法国家学民法,我觉得可能会让我们换一副眼镜看世界。这也涉及到一个人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希望给自己提供一个知识来源上的市场竞争和选择机会。如果能够深入多了解不同风格的民法文化乃至法律文化,有助于自己多作比较,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格。
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关于留学目的地的风格差异和选择问题。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申请留学和访学的问题。我之前就申请过一次留学,一次访学,也只申请过哈佛大学法学院这一个地方。我想我主要围绕我自己的经历做一个介绍,顺便介绍一下我认识的同学他们的经历。出国之前,我在人民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我是博士第三年出去访学的,也是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那一年,我主要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完成了我国内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还有一个是选修了两门课程,Steven Shavell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和Joseph Singer的财产法。中间还有几次旅游,玩得不错,这也是很多人出国的动力之一。
在这个期间,我感觉到,访学和留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当然不是好坏之分,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可以作出的不同评价和选择的问题。访学通常来说没有明确的任务,有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业务,比如我可以一边写博士论文一边听课,也可以跑到其他学校去听课。留学因为要拿学位,所以得参加学校的课程,在美国学习比较枯燥和辛苦。这个我相信大家之前都听说过。为了应对每一学期的那四五门课,大家每天得去读大量的课前阅读材料,一天的阅读任务大概是一百页左右的英文材料。这些材料最好能读完,不然上课比较麻烦。十个人的课程,老师会问我之前给的材料中第8页第3行的问题你怎么看。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提前思考上课的时候就比较尴尬。大课其实也一样,也会让大家去阅读材料,理论教学的课程是围绕大量的课前阅读展开的,阅读量更较大。Unger教授的课程就更麻烦,常常一次课的阅读材料是一两本书或者其中的主要章节,很多时候只能概览一下,实在没有办法读得太细。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我决定申请哈佛的LL.M.,也找教过我的两位教授写了推荐信,后来就接着读了一年硕士。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是目的是什么?大家最好在模糊的概念中有一个想法,我去到底是未来做律师、法务还是学术研究?这个规划能够让我们未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安排。大家本科学生可能申请硕士的多一些,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在哈佛的硕士的申请情况。美国大学的法学院有几种设置,这些大家之前估计已经有了不少了解。一种是他们主流的学位,JD,他们本科没有法学,各个专业毕业然后申请JD。三年就是专业的法律人,当然要当老师可能仅仅只是JD还不够。JD之外还有LL.M,一年的硕士学位,也应该是大家主要考虑的;然后就是S.J.D或者 J.S.D,这一类的研究型博士学位在各个大学数量比较有限。目前只是哈佛和耶鲁有全额的资助或者几年的资助,多数法学院的资助比较有限;还有就是耶鲁法学院的Ph.D.,针对法律学科的,目前还比较少。LL.M.申请上面大家看各个学校的政策,耶鲁的规模比较小,哈佛可能多一点,哈佛注重多元化,大概一百四五十个人,来自五六十个国家,强调本科来自不同的院校,招录后他也会在名单中专门列出来,大概也是中国这前十几的学校。另外他也会考虑不同的职业,比如律师、官员、学术研究等等,总的来说除了研究之外他们也会招收很多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本科毕业直接过去的招收的规模比较小。这个大家在申请的时候不用担心,说到底是本科毕业申请,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申请,他们都会考虑到。多元化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找到不同倾向、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爱好的人,有更大的知识交流和成长空间。
第二是关于PS自述材料和推荐信的问题,经常有学生找我问这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PS无外乎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看你的语言水平怎么样。有的学生让我写推荐信,我都先看他的PS写的好不好,语言水平怎么样。有机会的同学,也可以找个高年级或者在国外待过的人帮着看一看,评价和指导一下。还有一个就是看看申请人对法律问题的知识储备和处理能力,特别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和创造力。哈佛会让你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纯法律的等。但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美国人比较注重务实的研究,不太喜欢过分侧重于概念体系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材料。申请人把一个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美国法律同行有共鸣的问题讲清楚就好,最好是能够提出一点比较creative的想法,能够让人感受到申请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美国有一批研究中国问题的职业法学家,以研究中国问题为职业。这些人大都会说中文,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中国问题比较了解,有些时候超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后大家可能会有直接的体会。他们以问题为导向,所以比较重视申请人对问题的看法,是否有全面的或者自己的看法,是否具有启发性。毕竟,人类的知识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点滴积累不断往前进步的。
除了针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材料外,哈佛还会有传统意义上的自我陈述要求,主要涉及申请的留学动机问题。这个主要和两个方面相关。一个是展示自己,阐述自己到底有多优秀,当然在这一方面每个法学院的要求程度不同。除了成绩要好之外,PS最好能够展现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方面,大概其中有两三个事实能够让他们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让被申请人感受到这个申请人的培养前景,以及这个人在这个项目的学生构成方面的可能贡献。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将自己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与所申请学校联系起来,让被申请学校感受到,这个申请人对我这个学校有所了解,他已经有关于未来在这个地方学习的自我规划。当然,联系的方式有很多,与被申请机构的教授有直接深刻的接触当然更好,但不一定是亲自去过那个机构。也许申请人之前对被申请学校的教授的想法有所认知,对学校的教育风格有所了解,认为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帮助,等等。总之,申请人是一个有备而来的人,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而不是一个简单地为了出国而出国的人。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推荐信,什么样的推荐信是比较好的推荐信?我们先说什么样的推荐信不是好的推荐信。国内同行写的推荐信,从来源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自己写的老师签字,第二类是学生写完老师修改然后签字,还有一类是老师亲自写的。现在是第一和第二类居多,第三类比较少。我的理解是推荐信重要的不是谁写,而是写了什么,内容上是不是给被申请结构提供了去充分认识被推荐人的有用信息。通常来说,能够找到熟悉你或者了解你的人写是比较好的。当然,那些既了解申请人又了解被申请机构的推荐人就更好了。
实践中,有的写得和自我陈述比较像,那意义就不是很大,有时不用大而全,就针对几个方面把申请人的信息介绍清除就好了,最多两页纸。有的学生和我说我在国外上过某个老师的一个暑期班的课程,或者两周的课程,我找他推荐效果怎么样?这个我之前在美国和招生办的人也聊过,这个效果可能会比较低,除非那个教授和你有非常深的接触。比如上了这个暑期班和他特别投缘,上课之前读过他的大量的文章,除了上课之外课后我和他也有很深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印象深刻,这样的推荐信可能会有帮助。但是如果是萍水之交,只是课堂上的简单交流或者问答式的交流,不太可能有太有用的推荐信息。
我再简要介绍一下访学的问题。访学的申请和学位申请的类似性很多,美国大学法学院的中国法或者亚洲法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招很多访学的学生。当然,很多不以地域为关注重点,而是专门关注某一领域专业问题的研究中心也会接受符合条件的中国申请者。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鲁楠博士当时在哈佛法学院的接受机构是David Kennedy教授主持的法律全球化研究中心,而不是哈佛法学院的东亚法律研究中心。一个学生常常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去访学了,要跟的导师是谁?特别是,那些研究所的所长可能跟我的研究领域不太一致,比如哈佛东亚研究所所长不是研究公司方向的,这个也没关系,一般到了那边之后法学院的资源也是能共享的。主要到了研究所就是拿到这张票,能够进去,且自己的研究符合研究所的招录目标就好。研究所在招录访问学者时同样会考虑多元化的政策,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每年会有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另外就是他们会看重你们的研究计划,他们希望将有限的名额分配给好的项目计划者,这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估计在坐的不少同学正在准备去美国上学了。在那边上学期间也有一个经验和大家分享,是在选课上,有两点需要考虑,一个是自己研究的兴趣,这些课由不同学院的老师开,所以最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兴趣,美国的课程压力也比较大,四五门课大家提前做好设计。选课的话大家做好这样几个准备,一个是查看对老师的评价。还有一个是注意课程的考试方式,哈佛的考试有四类,一个是三个小时的,网上下载下来三个小时内完成;第二是八个小时,一段时间内都可以下载,下载下来到交卷不超过八个小时;还有以课堂讨论评分和交论文。对中国学生来说三个小时的考试有点压力,语言上不是很占优势;八个小时的考试我比较擅长,材料积累比较多。另外,除了一般的课程之外,在有的法学院还能遇到几位能称得上是大师的课程,可以去听一下。你听完之后的确能够耳目一新,让人在思想和认知上有比较大的启发。我就先介绍到这些,谢谢大家!
阎天:谢谢大家!我还是给大家讲讲例子,讲讲故事吧。我2010年去耶鲁读书,待了四年,据传说耶鲁法学院是一所很好的法学院,也有很多人来问我怎么申请。我是把这个当作社会学的工作来看待的,你可以通过这个看到很多人的经历。我不太在乎你们申请什么学校或者用什么技巧,我在乎我们通过申请材料怎么去表达自己。申请一个美国的学校,那些人生活在距我们两万公里的地方,他们从来不认识我们,讲和我们不同的语言;而美国人又是以骄傲自大、封闭无知闻名天下的,他们的总统玩命打击萨达姆的时候,纽约时报在华尔街随便找个美国人问能不能在地图上指出伊拉克在哪,一大半不能指出,还有一些知道萨达姆但是不知道伊拉克,也有人会指到中国、朝鲜等等。美国这个国家的人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中国的了解远少于我们对美国的了解。所以申请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你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写那么几页薄薄的材料,要在这几页纸里浓缩你二十几年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还要打动他,用外国人的语言去打动他。这么样几页纸凝聚起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经验交流的,这就是撞大运级别的。所以我想我还是讲几个故事,看大家都是怎么做这个事的。
两年前一个人通过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找到我,我也不知道她怎么找到,当时她是在大三暑假。她来自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这所学校的法学院并不突出,从学术背景上她弱于你们所有人。她的成绩不错,全年级前三分之一,但是由于法学院不知名,这个成绩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她也没有像样的推荐信,她们学院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学者,这个“著名”的标准是美国人知不知道,让美国人记住中国名字还有拼写是巨大的压力。我说你打算怎么申请,她让我先看看她的陈述,她的个人陈述大意是说:我生活在一个没什么自由民主的国家,从小我就非常渴望自由,我知道天赋人权的观念,从报纸里看到中国有太多侵犯人权的现象,所以我要到美国去学习,目的是用在美国所学回国,通过法律把中国改造成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等等。我说:你觉得你能申请到哪个学校去?她说:“很多人都说我申请不到一个好的学校,原因是我来自一个不怎么样的法学院,我的成绩也不突出,我又没有大牛给我写推荐信,我的PS又很普通”。我说:五年前大概一半学生都会这么写PS,把你对美国的了解建立在纯粹的误解上。你以为美国法学院都喜欢听中国多么多么黑暗、美国多么多么光明,你要从美国学习回去把中国也点亮了。其实,这个东西所有美国招生办的一看就不信,因为中国在崛起嘛,世界已经是“中美国”领导了。虽然她是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当时还是劝她不要申请了,因为她根本不入门。她说她一定要走。我问她为什么,你可以找个律所干着,到时让大牛帮你写。她说她就想出去看看。我就跟她说。我们要不聊聊吧。你平时生活中都干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她上来就说,她其实对法律没什么兴趣,她说自己特别喜欢珠宝,自己自费学了好几个宝石鉴定的班。后来我google一下,发现宝石鉴定师这个职业是有国际资质的东西,国际上有两个组织提供培训和认证,这两个组织近年真正来到了中国。当然这个姑娘家里非常有钱,她自费把这两个资质都考下来了,并告诉我说整个中国有这两个证的人只是个位数。大家知道矿业大学(北京)有珠宝鉴定的班,她还专门从外地跑到矿大待了很长一阵子,结业证也拿到了。她自己也买了很多珠宝用来鉴定,也开了很多这方面的会。这事有点新鲜。我问她为什么学这个,以后想当珠宝鉴定师吗?她说她没兴趣,这个工作太无聊了。她说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希望她能接班;但是她总觉得让她做生意可以,做家族生意的话还不如宰了她。她想换一个生意。她认为,珠宝绝对不是一个富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可以用来保值增值,在国际投资中有很大意义,但是在中国却几乎没有被认识到,而在欧洲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珠宝不仅仅只是一块石头,它后面的故事很多。然后她开始给我讲故事。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在兴起过程中,每一个毛孔里都滴着鲜血,整个世界贸易法的兴起大概有一半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资源,还有一半的目的是打击那些妨碍掠夺资源的土著人民。你可以说每一块钻石都是沾满了鲜血的,其中有一半的鲜血都是为法律而留的。聊到这我就觉得有一点点意思了:其实她对人权根本不关心,你真正关心的是学一个国际商法、贸易法之类的东西,把爱好和未来可能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既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教育,那这就是前往美国学习的一个充分理由。她当然应该选择一个在国际投资法、国家商法比较突出的法学院。这个经历让我非常兴奋,因为美国的大学到底看什么?第一它看是不是从个人的经历中生长出一种Passion。我在哥大做交换生的时候,开学典礼当时一个老师代表教工来讲对新生的嘱咐,他说他就只有一个嘱咐:保持Passion,无论它是什么,你究竟是想好好学习当克林顿还是光宗耀祖,不管如何但是一定要有,这个一定是要从你个人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很有意思,后来我一直在兼职客串这种咨询工作。
今年我又做了一个小小的咨询,一个名校的学生,非常优秀,本科成绩是第一名。这戳到了我的痛处,因为我本科的时候背书就是背不过我的同学,考试考不过他们,现在都比我有出息,挣的都比我多。但是这个学生挺有意思,开始我担心她可能是一个书呆子,把研究生又读成大五大六大七了,又背书去了,但是不是。她写了很多东西都很具体,写的是高校内部的权力配置,教授、学生、行政人员和党委之间的关系,还谈了在美国、英国是什么样子,发了好几篇文章。她的PS文章是这么写的:中国的教育法方面非常的薄弱,她想在美国好好学学教育法回来工作。我说你这个肯定会挂掉的,因为教育法在美国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教育法确实值得我们研究。然后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是:“你算了,再工作两年”。她爸爸妈妈希望她进教育部门当公务员。我说你做两年公务员,到时让不想做了让大官给你写个推荐信。她觉得不行,“今年一定要走,我太不想当公务员了,是我爸妈让我当公务员,我以后就想做学问”。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就想让她给我讲一讲什么动力让她两三年来关心这么琐碎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辛苦的领域,翻译外国的文献,介绍它们的情况,是什么支撑你的?她说她对法学所有的信念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爸妈直接让她填的法律”,他们可能认为学法律容易当公务员,她是个孝顺的孩子所以就报了;高考结束到她进大学之间的暑假,当地发生了一场骚乱,那场骚乱和极端宗教以及恐怖主义有关系。她当时特别震惊,她在大学中最感兴趣的课程就是和那场骚乱有关的课程,她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通过一部法律让这种骚乱不再发生,因为那是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她从来没想过这个城市中的民族会互相这样掐起来,这对她是很大刺激。后来她觉得这件事情可能和教育有关:事件发生后学校里面会有很多的讨论,有的人提出来少数民族很难进入顶尖大学,也有人说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网上经常可见宣扬种族仇恨的言论,这些事情要发生在美国就毫无疑问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不仅发布这个言论的人会受到制裁,而且纵容这些言论的网络平台、媒体和当地政府都可能受到宪法的制裁,但是我国这些东西甚至会大行其道。这可能反映了:人们很困惑,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处理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到底应该像曾经美国那样“分离但平等”,还是应该提倡不同的民主生活在一起。她说,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她念了七年书却不知道。现成的理论放到她生活的城市去,恐怕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没答案。所以她很想到外面去看一看。美国有很大的种族矛盾,种族之间曾经可以实施私刑,白人看黑人不顺眼可以把黑人吊起来活活用火烧死。我们国家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她很好奇,现代人怎么实现的这种表面上的种族和谐——当然其实也不怎么和谐,白人警察整天打黑人的无辜群众,激烈程度超过我们的个别城管人员一万倍,简直是杀伤力太大。她说她想出去看看,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写到个人陈述中去。她告诉我,她担心一谈到这些学术问题又可能回到那些具体的小事情中去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美国的高校是怎么让你写自我陈述的。哈佛大学有美国最好的法学院,很可能没有之一。它要求申请者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认为你的国家有什么重大的法律问题以及你想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第二个是回答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经历怎么样可以联系起你的过去和未来。这两个问题非常好。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希望你做一个有计划的人:你到哈佛来,包括美国其他的高校,你不仅仅是来听课的,我们需要了解你自己有没有主题,带着什么样的疑问来,我说的这个同学她的主题是“我认为中国需要一场民权革命”。我们法大的蔡定剑教授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中国需要一场持续的平权改革,这个话讲得非常对。这个同学说这场改革应该或者可能从大学开始,她想做的是怎么样在理论上去丰富这个改革观。可以分成几点,第一是这个改革应该是一个宪法上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法的问题,也就是不能完全归咎于执法不严、违法不纠,而是涉及到我们国家民族关系的根本问题,是必须在最根本的层次上解决的问题。第二是要发展出新的平等观,我们宪法说各民族一律平等,平等是什么?平等是说你吃一斤肉我也吃一斤肉、数量上一致,还是我们不分彼此,或者其他的什么含义?一方面,她所生活的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教育资源明显不同,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倾向于少数民族;但是到真正要考学、高考的时候却给少数民族加很多的分。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一会儿偏向汉族,一会儿偏向少数民族,很可能这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不平等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宪法的平等的理论去鉴定。第三是言论自由,我们认为政府是对言论自由最大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让政府干涉言论自由,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在民族问题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那些有碍于种族团结、煽动种族分裂的言论,这个我们必须要政府去干涉。一个好的言论自由的环境必须包括对于有害言论的压制,但是重要的是边界在哪,怎么样防止把洗澡水泼出去的时候不把你的孩子也甩出去,这需要一个好的言论自由的理论。“A freedom from the government”还是“A freedom by the government”,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她来自西北地区,我们看一下地图会发现那里位于中亚的腹心,外面围绕着很多“斯坦”,是伊斯兰文明的东延,涉及到突厥民族、蒙古民族等等。在国际反恐联盟大规模兴盛的今天,在巴黎恐怖袭击刚刚发生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在思考本土民族问题的时候要带着一点国际视角。民族问题永远是我们的内政,任何人不能干涉我们的主权,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国际的视角和思维来理解。我看了以后很兴奋,觉得她非常适合去耶鲁读书。
对于第二个问题,“哈佛怎样勾连起你的过去和未来”,这个就是相亲的意思,让她给讲一讲这个学校和她会产生怎样的联系。你可以说,这个学校和你的过去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简单的比如你可以讲你读过这个学校的老师的书,和他们神交已久。这个和我当年的情况比较切合,我去耶鲁之前读了很多他们学者的书,我去耶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看看活人。当然对她也是一样的,她也看了很多哈佛耶鲁学者的著作,她的过去早就和这所学校有联系了,并一直在激励着她。那怎么勾连起你的未来呢?你可以说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享有盛名的学校,这会帮助我在回国找工作上加很多的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中国一流法学院、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教师,继续研究人权和宪法等等,哈佛大学的经历可以帮助我决定以后开什么样的课、招什么样的学生、写什么样的书。这不就行了吗?
所有的大学其实都是问你这两个问题,他们变着法问你实际上都是这两个问题。对于耶鲁也一样,它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在耶鲁的研究意向”,这就是哈佛的第一个问题嘛;它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耶鲁适合你”,其实就是你和耶鲁在过去有什么联系;第三个问题就是“讲一件你以后的职业规划”,都准备过了嘛,就是同样两个问题,不同学校都这样,所以你这要写一份然后稍微改一改就行了。
我已经讲了很多了,讲这两个问题说的是什么?无论你们采取什么样的技巧和措施,都要从你们的生活中找出一种激情的源泉。我们这些学法律的人和普通人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就是我们的道德感很强,一般人可能今天看一看明天就忘了,我们可能很多年一直不停的high下去。蔡定剑先生就是一直战斗到生活的最后一刻。第二点是我们更能用理性来建构这种激情,并且把它导向一个建设性的方向。对于我说的这位同学,18岁的这次经历她一直没有忘记,这是她的激情,而且更多的是我们可以用这种激情去建构,这是我们搞法律的和老百姓的区别。无论你申请什么样的大学,无论你到底出不出去读大学,这两件事情都是最重要的。你们如果出色的话,美国最好的大学一定会向你们敞开大门。
未来一定是属于中国和美国的。我在美国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可以将年轻人中最出色的那些召集起来,到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和业务上去。在耶鲁大学,“中国”两字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些智商超群的人都在处心积虑地研究中国。他们会在餐桌上拦住你向你中国法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方便了我们的申请。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过不了多长的时间,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你做好准备了没有?你们要做好准备,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繁荣富强。这不是一句空话,在美国你可以发现:那些老师和学生每一天都会把自己的实践与一种更宏大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做出的选择和这个国家是没有关系的。你们在大学中可能会受教于各种解构,认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你们是中国最好的政法大学的学生,你们不能这么想,你们的选择一定会和更宏大东西结合在一起,同学们一定要怀有这样的信念,以后你们心里才会有持续的Passion,你们才会在面对大的事件的时候保持理性,不断回到那些基本的问题上去。这是咱们中国政法大学的传统,也是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我就说那么多。
林华:谢谢阎天老师,刚才都是我们普通法系老师的代表,现在我们请大陆法系的代表明哲老师,大家欢迎!
朱明哲:首先非常感谢林华老师,让我有机会给各位同学讲讲,也和我仰慕已久的这几位师兄交流一下。虽然今天我是回到母校来参加这个活动,但是我还是处在边缘来讨论这个问题,所谓边缘有几层意思:首先我的基础法学教育是在大众法学院,而非精英法学院完成的;然后我的法学教育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完成的,不像他们有双重的背景;第三个是我本科其实不是学法律的,我是学行政管理的,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政管院的师弟师妹。那么我想说的是你所处的位置到底是边缘还是中央其实取决于你的视角。比如中亚这个地理区域,如果放在各个帝国的交界处,那它便是奥斯曼、俄罗斯甚至奥匈帝国的边陲。但是如果我们把中亚作为中央的话,那些大帝国又成了它的边陲。我今天便站在这样一个边缘的位置上看出国留学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什么和大家做一个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首先是为什么学。为什么要出去呢,在国内不是好好的吗,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毕竟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而且还必须学语言。我认为其实恰恰是因为它是如此的奢侈所以让它变得如此的廉价。恰恰是要学习艰难的语言,还有必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在国内无法比拟的生活和学习方方面面的压力,对我们个人的挑战非常大。也正因为我们这么年轻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很可能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和规划做好更充分的储备,而且在面对独立生活的压力的时候,能更好的面对。所以如果我们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个人能力之整体可能会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展开社交、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比留在国内提升得要快一些。具体到一些细节层面,像刚才阎天老师引而未发的就是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不是仅仅和身边的人进行竞争,还需要和我们全球的各方面的法律人才、职业人才进行竞争,当他们有接触中国法律、了解中国问题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准备去应对这个挑战,出国留学就是比较有必要的。在知识层面上也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法律知识方面,了解国外法律、运作机制、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另外一方面可能来自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今天和同学们讲课还提到欧洲青年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壮游,花上两年的时间环游欧洲,接触欧洲的上游社会,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我们出国留学有时候也在接触一般性的知识,现在人类文化的瑰宝在我们国内但是看不到,比如说故宫,但是在国外博物馆展品齐全、策展专业,而且价格也比较亲民。所以我们在欧美可以更好地感受他们的文化,近距离接触他们的生活,这是第一点,为什么我们要出国学。
第二点,学什么。可能大家更多的还是读法律的学业,一部分是法律职业教育,是要从事职业性的工作,比如律师、会计师、公证员等,可能主要是基础性的知识学习;还有就是要做研究的,怎么学就会对涉及到能否对人类的法律知识做出新贡献。但是我认为这两个行当分享着一个同样的目的,那就是从罗马法以降推动我们法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大家以后读J.D出来,或者Ph.D出来,都会有这样一个Doctor的名号,是博士也是医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些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大家要掌握多种法律渊源,比如刚才熊老师提到的《消费者法》55条对于消费者的定义,但是这个是传统的法条主义的,是中国法学院的教育。有时候德国学者——比如拉伦茨——的作品,也给人类似的感觉。但这并不是我们在实践中解决法律问题要用的思路,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是问题出现的时候你用什么渊源去解决这个问题,法律渊源这个概念就比纯粹的成文法大得多了。基本上现代法学定义的法律渊源包括成文法、判例、习惯、学说等。法律渊源的确定,恰恰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法学理论特别重要,大家要好好学法律学原理这门课。解决法律问题的第二层就复杂的多,不仅要求掌握各种法律的渊源和规范,还要掌握不同的法律工具,昨天扎克伯格把自己99%的股份捐出来就让我很excited,我不是被他的情怀兴奋,而是对他背后法律团队的运作,我对他的律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想,我挣一大笔钱,然后生个娃,那么你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留给你的娃而不要交给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美国的遗产税那么高,所以我们看到对于扎克伯格或者其他有钱人来说他们的问题是怎么样保住这个钱。不仅对扎克伯格来说如此,对所有面对法律问题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人们去寻求法律问题的解决,根本原因是保住钱,而不是怎么样去赢官司,如果我们不打官司而是通过调解、和解、国际仲裁之类的手段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就要比赢官司重要的多。存不存在赢了官司赔了钱的情况,是存在的,大企业污染环境、工伤事故即使赢了官司但是声誉受损了,那么这种赢了官司输了钱可能并不比“赢了世界输了你”感到满意。但是我们法律人往往很难突破这种法律中心主义。虽然法律中心主义起码比法条中心主义要好一点。我们遇到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时,想法往往是“你去告他吧,在法庭上把他击败”,但是我们要了解这样所有法律背后的驱动力,背后的驱动力是雇主想要把钱留下。
那么这个引申到我们学什么,我们到一个国家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背法条,甚至不要仅仅满足于分析案卷,我们要看看这样的法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分析工具来实现我们的目的,法律工具又把法律的概念扩大化了,那么我们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法律,还可能会有其他国家的法律,如果别的国家的法律更能帮助你达到目的的话,这也回应到刚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回到第二个问题,我们学什么?学习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最后一个问题,谈得具体一点、多一点,那就是怎么学的问题。我们又可以分为三个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在国内怎么学。刚才几位前辈说到了,国外的教学,小班授课,阅读量很大,讲究课堂互动,那么是不是在我们国内就做不到呢?不是的,我们政法大学就开设了很多的案例课、研讨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走出国门以前培养我们提前适应国外教育模式的方式,我们要积极地参加这些课,看大量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发言。包括我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上朱利江老师的国际人道主义法,朱老师星期三上课但是会在每周的星期二晚上把材料发给我们,基本上是一百多页的判例和学说汇编,上课的人很少,十个人,老师上课的时候拿着单子可以把大家提两轮,“朱明哲你来回答一下在某某地方发生这样一种对平民的袭击算不算违反人道主义”,你说不算,老师让你坐下,然后说“阅读材料中第几页第几行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个在国内怎么学的问题,一个是尽量学好中国法,还有就是对国外的学说理论尽量多读一些,其实对大家是非常大的挑战。本科的时候我的英语也不是很好,我高考的时候很多单词都不认识,所幸的是广东高考比较重视综合理解能力,我阅读理解80分一般也就扣2分左右,但是大学的时候要考那个所谓的“美国人才收割机”的GRE,挑战就比较大了。我当时想去美国读政治系,所以还非要考GRE不可。觉得GRE对中国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词汇量的考试,然后就买一本红宝书使劲背,然后还考了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后来学校通知我保研了,其实我本来顺位比较靠后,因为比较靠前的有人不保了,然后就把这个好事落我头上了,我当时想申请费还挺高的,所以就保研跨专业读了法理学。其实本来想到法理学专业里面学德语的比较多,我就想要不学个德语吧,而且我最早也是想去德国看一看,毕竟我是比较有日耳曼情节的一个人。学德语学了一半我和我老师聊天,我说我准备去德国,他说不要去德国去法国,我问为什么,他说法国有好东西。我问有啥好东西?老师说让我自己探索。这样我就学了法语,到法国就这么生存过来了。
那么这也顺带插一下,到欧洲大陆国家留学有什么好,一是帮助大家多学一两门外语,对于以后做比较法研究的同学外语特别有用,有意做国际法研究的同学法语特别有用,包括在海牙,在联合国国际法庭,官方语言是法语。另一门语言非常的重要,大家也可以学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这些对未来发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既然是意想不到的帮助那么我现在也说不出来了。在欧亚大陆的西北,这里保存着人类社会主义实践最后的星星之火,其中也就包括低廉的学费,我是从公立学校读出来的,法国最好的学科都是在公立学校,但是经济学最好的是在一个公私合营的学校。像我们公立大学一年的学费是375欧元,还不如政法大学学费高,那么我们巴黎政治学院是比较有钱的公立学校,给家庭收入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还有学费的减免和助学金,这个助学金在章程中写着不给外国学生,但是实践中法国人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不照章办事,实践中也是给外国人的,法国政府真的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中国留学生,最早的大家知道像邓小平、周恩来这样的老同志了。而另一个人类之光、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就是房屋补贴,在巴黎房租很贵但是一个学生哪怕是租个小阁楼小单间,法国政府也会给你200—250欧的房屋补贴,什么概念呢?一个会做饭的人一个月伙食支出一般是50欧,那么法国政府给的房屋补贴实际上已经够伙食费了。当然这些琐事也并不是和“怎么学”没有关系的,生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刚才一直在讲的其实读书和学习是人生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还得干家务,还得工作和睡觉,这些都要浪费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所以这个说的是大家在留学以前一定要选好目的地。比如说我们去美国,那么美国的城市差别也是很大的,我们有耶鲁这样清幽的地方,还有哈佛这样由几个清幽的地方连接成的一大片清幽的地方,当然还有比如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看你喜欢什么。如果大家喜欢冬天,那么北欧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像我这样喜欢黑暗,那么巴黎这种早上十点半下了课出门天都是黑的地方就比较好的选择,大家如果比较喜欢夏天就不太好了。我认识一个女孩,她的学位同时在奥斯陆大学和悉尼大学拿的,奥斯陆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球,不幸的是每年北半球冬天的时候她到奥斯陆,南半球冬天的时候她到悉尼,博士五年基本没怎么见过太阳,快得抑郁症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自己的留学目的地。那么说到留学目的地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要避免去的,有一些大学在这不具名了,但是显然包括挪威的大学,他们不但有录取学校的黑名单,还有白名单,黑名单是指有些学校的学生我是不录取的,挪威某个学校的白名单,上面有20所大学,没有中国政法,它只录取来自这20所学校的学生。这样的规范有些是内部行政性的,有些是公开了的,那么我建议如果有同学在国外留学的话可以发起倡议,搜集这些学校的名单,然后我们发起一个抵制这些学校的运动,这些学校我们都不去申请,我们学术研究人员也拒绝去参加他们的活动,我们看看他们到底能撑多久。毕竟英雄不问出处,我这样来自草根非法学的可能会感触深一点,如果扎克伯格的事有让大家感触的话,那么我们想从草根这个角度发起的抗争可能更能让世界变得美好,我的一点小小的经验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林华:谢谢四位老师,非常详细和细心地介绍国外申请还有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个人非常受启发。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也利用一下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能把四校的这么著名的老师请来昌平也是非常不容易,我们希望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以后也能去耶鲁、哈佛、巴黎政治和爱丁堡求学,为中国政法大学争光,我们的学生不仅成为在国内优秀,也能成为在国际层面优秀的法律人。
同学:首选感谢四位老师精彩的讲座!来自四所著名高校,不知道是不是林老师特意安排的。屠老师来自清华,严谨谦逊;熊老师事无巨细,娓娓道来,非常让我们尊敬;阎老师,我已经对您中粉了,特别热情自由;朱明哲老师,我们法大的老师,主要就是优雅、颜值高。我的问题是,我对阎老师的J.S.D法学院的生活比较感兴趣,请您简单地讲一下您是怎么度过您的法学院生活的,非常感谢!
阎天:我读J.S.D花了三年,在中国学生中算是比较快的。J.S.D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你被录取的时候你会觉得学术就是你一辈子的事情。申请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你需要说服三位本院的教授来做你的导师组,其中一个人要对你担保,保证你不会拿着奖学金不干事,也不会中断学业跑掉从此杳无音信。申请到了又会觉得什么都想干,就是不想做学问,对于我来说就是花了一年的时间重新读书,想自己该做什么,顺便把婚结了。整个过程就是非常好的学者的训练,关键就是两个字:自律,再加上自己的节奏。自律是什么,我们除了上上课,你要是想12点起目前也没有人管你,以后可能也没人管你,所以如果你不自律的话时间就会像本科一样打打游戏,窝窝宿舍,叫叫外卖,一天一天流逝过去,你可能发现花完了奖学金论文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为什么一定要让你在那里待几年,就是为了把你培养成能够安排自己生活的人,把你培养成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学业安排好,你才有可能在未来有了家庭、同事、朋友、孩子之后把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规律的安排起来。自律不是说你要拼命地练,把博士读成高四高五那样,你只要掌握一个节奏。我去了以后犯的错误就是拼命地读书,当我看不进去的时候就头埋在书里睡觉,几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没什么进展。我隔壁屋的澳大利亚小哥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工作很努力,这期间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几个月下来人家还写了一大堆东西。后来我想我应该过这样的生活,周末和同学们玩一玩、建立建立感情,把握生活的节奏。这个我们现在也一样:法大老师现在管的还是比较多的,注意大家的一言一行,而出国以后真没人管你,有的是学校太大没人管,有的是学校太小人不知道怎么管你。这个时候你要不能自律,那么就麻烦比较大。从本科开始,规划好自己,每天有节奏地过,出国了就会比较好。
林华:最后利用我主持人的身份谈一下我自己的几点感受。首先非常感谢四位老师,我知道他们特别忙,今天专门从市里赶到昌平校区,来给我们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想法,非常有意义;第二点非常感谢咱们同学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各个名校名师的经验分享,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第三点我也感谢我们的会务人员,为我们昌平的这期论坛付出了很多努力。再次感谢大家,祝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文/林稼朋,图/王丹阳)
声明:以上是本期法治政府论坛讲座主要内容摘录,根据现场录音和文字记录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