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行政法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行政法学前沿 -> 行政法学 -> 正文

胡萧力:“邻避”冲突的决策难题与法律疏解

信息来源:《现代法学》2018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8-11-10

【注释】 作者简介:胡萧力(1988),女,江西宜春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1]“邻避”一词是英文“NIMBY”一词的直译,英文“NIMBY”一词则是英文“Not in my backyard”的首字母缩写。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别建在我家后院”。大意是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的生活领域免受具负面效应的工业设施的干扰,在城市化进程,所谓的“邻避”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出于学术严谨的要求,本文只在必要时才采用“邻避”一词(且用“”号标出),多数情形下,使用“公共设施选址”的规范用语。

[2]以2009年为例,《中国环境报》全年报道的邻避冲突案例达66起,平均每月为5.5起,是1984年的2.64倍。从邻避抗争活动涉及的地域范围来看,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邻避抗争的设施对象也几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参见: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5):114.)

[3]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着伦理难题:人们其实不是抽象地反对这类设施的建设,而是具体地反对将这类设施建在自己家周围。但这个逻辑在伦理上存在矛盾,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反对将这类设施建在自家周围,实际上就会导致这类设施无法建设。(参见:Helene Hermansson. The Ethics of NIMBY Conflicts [J].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007(1):23-34.)

[4]主体间关系是共识构建的一个核心要素,强调共识的构建需要考虑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作用。

[5]数据显示,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矛盾时有发生,仅在2010年,全国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就达41个,项目遍布国内16个省市。如何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需要以及由此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就形成了“垃圾政治”。(参见:垃圾政治[J].中国新闻周刊,2010(10).)

[6]参见:杜健勋.论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模式及制度框架[J].现代法学,2016(6);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5);王佃利.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6,14(0).

[7]参见:邓新建.从强硬上马到顺应民意叫停项目彰显政府观念转变——广州番禹垃圾焚烧项目搁浅[N].法制日报,2009-12-23;侯璐璐,刘云刚.公共设施选址的邻避效应及其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以广州市番禹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5).

[8]Niklas Luhman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5.国内对卢曼程序自治的介绍可参见: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J].法律科学,2004(4).

[9]法律化的一个结果就是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促进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将利益合作的希望寄托在公民道德情操之上。实际上,对政治多元主义和协商民主的一个批评,就是缺乏法律化的基础来保障利益主体之间有效的合作,多元利益有可能陷入无序的“布朗运动”。

[10]特别是在冲突的解决中,大量的研究指出,利益补偿机制对解决冲突具有关键意义。冲突关键是利益冲突,因此说理和论证是重要的,但也是不够的。研究发现,美国解决“邻避”冲突的一个最主要方法就是利益补偿机制。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行政决策程序问题,所以对利益补偿这些实体性问题并不深入展开,特此说明。关于利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可参见:Kent E. Portney. The potential of the theory of compensation for mitigating public opposition to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 facility siting: Some evidence from five Massachusetts communities[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85,14(1):81-89.

[11]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中,行政决策(decision-making)的最终形式,即行政决定,原则上都受到法院的司法审查。但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框架中,行政决策行为的司法审查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实践中则通常以“政治化”方式处理此类法律争议。

[12]参见:Dear M.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2,58(3):288-300; Schively C. Understanding the NIMBY and LULU phenomena: Reassessing our knowledge base and informing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07,21(3):255-266; McAvoy, Gregory E. Partisan probing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rethinking the NIMBY syndrome[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98,26(2):274-292; Jasper, Jame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llective action: Looking for agency in social-movement choices[J].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2004,9(1):1-16;郎友兴,薛晓婧.“私民社会”:解释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新框架[J].探索与争鸣,2015(12):37-42;王佃利,徐晴晴.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83-88.

[13]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来看,主要是针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共性问题,从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方面进行里一般规定。相比于公共设施选址决策而言,这些规定只能为决策提供一般规则,并不能应对公共设施选址决策中利益分歧针锋相对、利益对峙明显、共识形成难度更大、利益补偿等特殊性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公共设施选址的法律规则,对相关的实体标准和程序规则、利益补偿规则进行规定,具有现实必要性。

[14]参见: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3-24; Niklas Luhmann. Risk Sociology [M]. Berlin Press, 1991:12-118.

[15]参见:Kent E. Portney. The potential of the theory of compensation for mitigating public opposition to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 facility siting: Some evidence from five Massachusetts communities[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85,14(1):81-89.有些情况下,按照“规制性征收”的规则进行补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