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教育行政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部门行政法学 -> 教育行政法 -> 正文

严冬:高等教育中平等受教育权的大众认识与反思

信息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8-11-30

【注释】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课题“中国大众受教育观调查”(15JJD820024)

  作者简介:严冬(1989),女,四川南充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1]教育的性别公平可以用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来反映,具体可用学前教育净入学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净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净入学率的性别差异来反映;教育的城乡公平可以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学前教育净入学率差异、高中阶段教育净入学率差异、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差异,义务教育学生数学测试成绩差异来反映;教育的地区公平(省域内的县际差异)可以用县际间学前教育净入学率差异、高中阶段教育净入学率差异、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差异,义务教育学生数学测试成绩的基尼系数来反映;教育的阶层公平可以用收入最高20%与最低20%人口组的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差异来反映;教育的校际差异可以用省内义务教育学校间数学测试成绩和语文成绩的基尼系数反映。(参见:王善迈,袁连生.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2]此数据库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于2015年到2016年持续进行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而形成。

  [3]在研究教育公平的抽样调查中,从样本来源来源来看,现有数据中,《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仅有的六个可供构建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时使用的大规模教育数据来源。这些年鉴资料往往只能精确到省际范畴。(参见:孙阳,杨小微,徐冬青.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J].教育研究,2013(10):111-120.)

  [4]从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已有的研究论证了各个升学阶段接受教育机会状况的发展变化:1.小学升初中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即使义务教育逐步普及并最终实现公益性,但在初中升学机会方面,城乡不平等和阶层不平等没有发生变化。2.初中升高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总体说来,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升学高中机会的阶层不平等没有发生显著变化。3.高中升大学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在大学扩招前,我国居民升大学机会的不平等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1999年后,城乡不平等以及因兄弟姐妹人数差异所导致的不平等明显上升。(参见:吴晓愈.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3(3):4-21.)

  [5]在1978-2008年,小学升初中阶段和初中升高中阶段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在逐年下降,甚至在2000年以后开始出现女性反超男性的趋势;而高中升大学阶段的入学机会自1978年以来并没有性别差异。(参见: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2012(4):112-137.)

  [6]通过对各地区所有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在教育各方面的综合水平明显偏高,而西部地区则整体偏低。其中,北京、上海两市在各方面都遥遥领先,天津、浙江也存在较大的优势;广东、吉林、福建、江苏、黑龙江等省教育资源较为充足但教育机会不够充分;青海、辽宁、湖南、新疆、重庆、宁夏、海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湖北和陕西等地综合水平不高;云南、西藏、广西、四川、江西、河南、安徽、甘肃和贵州等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上都处于劣势。(参见:曾五一,李海涛.中国区域间教育平等状况的统计考察[J].统计研究,2007,24(7):29-3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郑晓鸿.教育公平界[J].教育研究,1998(4):29-3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0.

  {3}刘精明,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前言,2.

  {4}曲相霏.析受教育权平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57-160.

  {5}孙阳,杨小微,徐冬青.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J].教育研究,2013(10):111-120.

  {6}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年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7-16.

  {7}劳凯声.教育机会平等:实践反思与价值追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

  {8}吴愈晓,黄超.中国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GSS2008数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41-47.

  {9}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112-115.

  {10}孙新,杨淑捷.异地高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J].教育评论,2013(1):6-8.

  {11}邓晖.“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的背后[N].光明日报,2015-1-22(6).

  {12}吴愈晓.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J].社会学研究,2013(4):179-202.

  {13}王卫明.高考招生的地区差异与地区均衡——对高考招生平等性问题的另一种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3(1):53-57.

  {14}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J].中外法学,2011(2).

  {15}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3):12-18.

北大法宝:(www.pkulaw.cn)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