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就法治大模型赋能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化与高质量建设做交流汇报。
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法治社会建设实践纲要中明确要求,严禁越权发文、严控发文数量、严格执法程序;防止政出多门,明确审查范围,严格落实备案审查制度。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以下5个关键环节,其中立项论证、文件起草、审查发布,决定了行政规范性质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高质量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规性:程序合法有效(论证、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公开发布)、制定主体合法、制定权限合法。二是合法性: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公平竞争要求;不增加义务、不减损权利。三是实用性:可操作,针对性强,表述严谨,文字精炼、准确无误。
行政规范性文件业务工作面临诸多难点。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目前,制定机构多,延伸到乡镇街道;审查要求高,尤其合法性审查需要法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基层制定和审查人员的能力层次不齐。主要工作难点主要在于:一是制发过程合法性难保障,过程不透明,难管理,难监督;二是制定过程中大量重复工作,效率不高;三是与上位法及相关文件照搬、冲突、不协调。信息化、智能化,特别是大模型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行政规范性文件信息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网上办理阶段,基于数据库+规则库,实现了规范性文件网上起草、审查、发布、备案、清理,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可管理、可监督。解决了文件制发过程的程序规范合法问题。二是智能辅助阶段,基于法律法规库+知识库,实现了意见自动汇总、送审文件自动生成、上位法及文件自动推荐、问题自动统计、审核意见书自动生成、版本比对、清理智能提醒等场景。解决了起草、审核、文件清理过程中量大、高频、重复业务造成的效率问题。三是认知智能阶段,基于领域知识训练集+通用大语言模型,实现了法律法规摘要、草案条文生成、语义相似推荐等,解决了文件制定过程中,由于认知差带来的与上位法及政策文件内容照搬、冲突、不协调的合法性问题。
大模型具有核心优势。当前,大语言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文本处理挖掘方面的一次伟大变革,我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大模型应用有效解决规范性制定管理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大语言模型主要优势如下:交互内容生成、精准语义检索、强大智能推荐、精准归纳摘要等。
北大软件将法治大模型融入法治智库。经过10多年的实践,北大软件积累形成了法治智库,它包括数据层、算法层以及智能应用模型层,基于全量法治领域数据,通过内置的各类算法,为法治领域各类智能应用提供支撑。最近我们也将法治大模型融入到了法治智库中,极大提升了法治智库对法治领域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法治大模型赋能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通过对法治领域知识学习调优的法治大模型,能提供解析摘要、信息抽取、内容生成、关联推荐等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是维护国家法制、政令统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将发挥重要作用。
法治大模型训练数据集。目前,法治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已经收集了海量的通用文本数据,5000万+的法律法规数据以及100万+的规范性文件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数据集,能有效提升法治大模型的针对性、有效性。
法治大模型赋能行政规范性文件应用场景。法治大模型可从三个方面赋能行政规范性文件智能应用:在立项阶段,可通过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推荐,并能进行内容摘要,帮助可行性论证人员快速判断内容的相关性,是否可作为上位的依据,有效研判立项的必要性,以及精准掌握制定文件的制定依据,减少文件数量;在起草阶段,支持起草阶段多轮交互式条文生成和修改,降低文件起草难度,提升文件起草的质量;在审查阶段,支持按照整篇内容相关度推荐上位法及相关文件、领导讲话、相关意见,有效支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质量。
加快推进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化和高质量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法治化政府建设的现实之需和必然要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未来北大软件将继续深耕智慧法治领域,加强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维护国家法治政令统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