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秋国庆节点的“每周通报”结束。此次通报连续4周,共通报了49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686人。这686人中,有78人因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追责,66人受到免职或撤职处理,35人被开除党籍。
点名道姓通报,第一时间公开曝光,已成为新一届中央纪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形成有力震慑,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方式。
2014年2月28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公开曝光是坚持、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强化监督的制度创新,是党务公开的实践探索。要建立公开曝光常态化制度,发挥党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有力震慑、使之‘不敢’的氛围。”
曾有媒体报道,多地省长、书记表示,纪委怎么处理都行,就是别曝光。但中央纪委仍然坚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甚至“就是不处理也得曝你的光”。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点名道姓、公开曝光,亦不例外。
一位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专家指出,在通报内容上,有的省份对案件细节通报较为详细,有具体时间、事由、处罚依据等;而有的则相对简略,违纪事由一笔带过。他建议,下一步可以对各地典型案件的通报形式和内容整合统一,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集中通报,也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解志勇则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既注重节日前后的曝光,也重视日常通报,形成长效的震慑机制,彻底打消试图违规违纪干部的侥幸心理。他还特别提醒,纪检监察机关在抓重要时间节点的同时,也要防止个别领导干部“钻空子”,避开重要节点“风头”违规,“必须加大日常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