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首页

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 -> 正文

专题报告五: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法治保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是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教育公平和发展平衡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在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市人口变化呈现新趋势,对教育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本报告从北京市人口变化现状出发,分别对北京市学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变化进行了预测,再结合北京市教育资源现有供给水平,探讨未来北京市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最后从法治的角度,对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人口变化教育供给法治保障




一、优化首都基本公共教育供给机制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是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一)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

2024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如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核心议题。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路上的一块基石,而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支撑人口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必须提升整体人口素质,以人口高素质发展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的关键转型期,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适应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基于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正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重大人口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为956万人,这是自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新增人口少于年度死亡人口的负增长,2023年新出生人口进一步下降至902万人,保持着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这种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内生性、长期性、难逆性。与2016年我国年度新出生人口数1786万人相比较,2023年新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和持续的人口负增长不得不让人担忧。一方面,新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会对学龄人口变动产生影响,而学龄人口是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因此出生人口的变化会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也会给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带来难度。此外,新出生人口转化成各个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教育政策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议题。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增强教育体系的服务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三)基于教育公平和发展平衡的内在要求

《世界人权宣言》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表述中的“人人”一词体现了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的普遍性。我国《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第9条进一步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而有所不同,这内在要求教育的平等性和公平性。2023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要“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并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校际均衡发展的要求。要想实现发展的均衡,就必须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努力缩小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构建一个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体系。

(四)基于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要求

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指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合的城市功能。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以优化首都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众多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功能,同时其也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是影响北京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问题。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日益增长的本地人口和被首都吸引的外来人口对北京市教育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市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又将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在疏解过程中,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缓解城市中心区域的教育资源压力,一些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的教育机构或专业也可能得到优化或调整。2015年以来,北京关停了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接收随迁子女的条件越发严苛,流动人口外迁伴随的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环节。因此,摸清首都学龄人口的规模与结构,构建首都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机制,对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二、北京市人口变化现状


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供给。学龄人口数量及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因此掌握其变化趋势是合理规划教育资源的基础。要想构建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必须根据北京市人口变化情况对教育资源进行前瞻性布局。本报告从北京市学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来说明北京市人口变化趋势。

(一)北京市学龄人口规模变化

一方面,随着北京市户籍出生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在读学生高峰正呈排浪状冲击各个学段,目前的峰值已从小学逐步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并逐年逼近高等教育阶段,影响周期将延伸至2035年前后。另一方面,人口规模下降与新出生人口在断崖式下降后继续保持低位是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年度新增人口少于年度死亡人口的负增长,2023年新出生人口进一步下降。北京市新出生人口与全国新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维持着较低生育率。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影响着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新出生人口数量将会按照不同学段的时间周期依次转化为各学段的学龄人口。因此在经历峰值后,各学段学龄人口又会急速下降,北京市学龄人口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以下对北京市各个阶段的学龄人口进行预测。

1.在学前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将逐步下降

学前教育是距离新出生人口最近的学段,因此受到出生人口的影响也更为迅速和直接。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各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北京市幼儿园在园幼儿于2022年达到峰值57.4万人,之后随着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入园幼儿迅速减少,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2023年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为51.5万人,从2022年度到2023年度下降近10万人。有研究表明,学前教育阶段的入学规模将随着我国持续降低的生育率而不断下降,北京市学前教育阶段的适龄幼儿规模在未来十五年间将不断缩小,到2025年规模缩小速度较慢;2025年到2035年,学前教育适龄幼儿规模持续缩小,根据预测模型,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的入园率,到2035年在园人数也将下降至40万人左右。

2.在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在经历增长后迅速回落

据有关学者研究,使用队列要素法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进行预测(主要参数包括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生育模式、出生性别比、净迁入人口结构5项),根据北京市义务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可以将预测时段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1年至2026年,其间学龄人口(615岁)持续增长,并在2026年触及高峰,达到179.1万人。这一阶段学龄人口的增长主要归因于2020年出生的儿童陆续进入学龄期,其变动趋势与2020年北京市学龄人口结构相吻合。进入第二阶段,即2027年至2032年,学龄人口开始持续下滑。其中,小学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而初中适龄人口则逆势增长。第三阶段为2033年至2035年,学龄人口减少的速度加快,预计在2035年降至最低点,为122.0万人。在此阶段,小学适龄人口虽继续减少,但速度有所减慢;初中适龄人口则由增转减。在假定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龄人口在经历增长期后将迅速回落,因此,预测结果显示,至2035年,学龄人口规模将低于当前水平。

3.在高中阶段,在校人数将持续增加,2034年开始减少

高中学龄人口不同于学前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而是随着十几年前新出生人口的波峰以及普职比例政策等因素出现学龄人口的波峰样态。在对高中阶段学龄人口进行预测时,由于2023年以前的出生人口已经确定,因此一定时期的人口预测数据较为准确。有研究对北京市20212034年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进行预测,这一时期普通高中学龄人口相对应年份的京籍出生人口数已知,因此只考虑影响普通高中学位资源需求的因素,如户籍学龄人口数、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和普通高中年级升级比例。研究发现,按高低两个方案进行预测,2023年前普通高中在校人数将快速增长,高方案从18.2万人增长至47.1万人,低方案从17.1万人增长至40.1万人,在校人数在2033年达到峰值。2034年,普通高中在校人数又开始快速减少。

(二)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为17.95%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50%,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特征。新出生人口的迅速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平稳提高是造成我国少子化和老龄化的最直接原因。少子化和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表征,其映射到教育领域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横向或纵向需求结构产生影响。为此,2023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

据《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年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2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30.2%,首次突破3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346.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9%,与2022年底相比,增加16.8万人,增长5.1%8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6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1%。从规模上看,60岁以上人口继续增加,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高龄化趋势显著,70岁、80岁以上年龄人群占比较高,近十年全市户籍高龄老年人增加13.2万人。与全国老龄化相比,北京市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三、人口变化对首都教育供给的影响


(一)学龄人口规模变化对教育供给的影响

出生人口的下降会导致入学的学生数量下降,学龄人口变动又将重塑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在不同学段,新出生人口的快速萎缩短期内会影响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期影响小学和初中供给数量、长期影响高中和高等教育供给数量。以2023年新出生的902万人为例,其3年后进入幼儿园,6年后进入小学,12年后步入初中,15年后经过普职分流升入高中或职业学校。新出生人口对各阶段的教育资源冲击具有延时性和错峰性,这种学龄人口的上下波动使教育资源的配置难度加大。学龄人口变动会对教育资源配置产生直接影响,人口波峰引起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急速增加,人口波谷出现教育资源的大量闲置。从上文对各阶段学龄人口的预测可知,受“全面二孩”等政策的影响,初高中学龄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还维持着上升趋势,但在未来又会受到近年来出生率急速下降的影响,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初高中教育资源的充足以应对增多的学龄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在入学人数大大下降时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下面对北京市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教育需求进行预测,并与现存的教育资源进行比较,为之后的教育资源安排提供一些数据支撑。

1.学前教育资源需求量逐步减少,供给量缺口逐步缩小

学前教育需求随着学前教育人口而变化,未来十五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规模持续缩小,学前教育需求也会不断减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缺口逐步缩小。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大,政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现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目前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也同样处于欠缺状态,因此学前教育园舍需求缺口和教师需求缺口会逐步缩小。有研究显示,从幼儿园园舍需求来说,20202025年北京市幼儿园仍有接近2000所的需求缺口,此后北京市幼儿园需求缺口开始逐步缩小。在专任教师需求方面,现有专任教师供给量不足,20202035年学前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逐步减少,需求缺口逐渐缩小,在保持现有专任教师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会出现专任教师需求过剩。

2.义务教育资源需求量先增长后减少,教育资源先不足后过剩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人数和初中人数都将经历先增长后减少的过程,根据相关研究的预测结果,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需求量也会经历先增长后减少的过程,小学教师的需求在2026年达到最大值70448人,初中教师的需求在2032年达到最大值99691人。根据《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北京市现有小学专任教师61546人,初中和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82455人(因完全中学中的高中、初中专任教师不易区分,所以未对初高中专任教师分开统计),因此现有教师资源无法满足2026年的小学教师需求和2032年的初中教师需求。到2030年小学专任教师需求为60322人,基本与现有资源持平,至2035年需求量快速减少至42958人,教师资源存在较大过剩;初中专任教师需求量到2035年迅速减少至68655人。

3.高中教育资源需求经历较长缺口期后出现过剩

有研究结果表示,预计至2027年,学位供给将呈现不足态势,并在2033年达到供给缺口的峰值,该峰值区间预计为13.6万个至20.6万个学位,显示出显著的供需失衡。在高预测方案下,203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的缺口数量将达到127所;而在低预测方案下,该缺口数量亦将达到84所。即便依据最低的专任教师需求预测模型,北京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资源亦将在2027年面临短缺;若依据最高的专任教师需求预测模型,专任教师短缺现象在2021年就会显现,且至2033年,专任教师缺口数量将增长至4.0万人。因此,近十年北京市亟须采取措施,以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并扩充专任教师队伍。此后,出生人口迅速下降带来的影响将波及高中阶段,高中教育资源需求将快速减少。

(二)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供给的影响

少子化和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鲜明特征,北京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更为突出。一方面是人们生育意愿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平均寿命的提高,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叠加效应将深刻影响教育供给以及教育布局调整。

人口结构的少子化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学龄人口的减少,进而导致每个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供需产生变化,引发短期内不同学段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龄人口的减少会使教育资源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进一步提升人口综合素质。生源数量的减少推动各学段的教育改革,小班化、精英化教学更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缓解父母和学生“择校难”的心理压力和现实问题。除了对教育资源配置与供给产生影响外,新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还会在未来对教育类型结构产生格局性影响,这种人口的快速转变会导致未来的劳动力短缺,部分职业的缺口数量增大,如制造业、家政、养老领域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产生需求缺口。因此,未来侧重于培养提高技能和生产技术能力的职业教育将被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劳动力市场需求会倒逼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满足现实需求。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对教育的供给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以及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公共教育中加强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供给。一方面,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需要发展老年教育;另一方面,当年长劳动力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后的就业市场要求时,就有可能因个人工作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友好的工作环境等提前退休,为了促进老龄化的劳动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发展老年教育。根据《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相较于2022年年底增加29.7万人,增速高于常住人口6.3个百分点。报告中还显示在不完全统计下全市共有4300余个老年学校,其中市级老年大学5个、区级老年大学36个、街乡级老年学校250个、村社级老年教学点4007个、其他老年教育机构30余个。可见北京市市区级老年大学数量较少,仍以规模小的村社级老年教学点为主,市区级老年大学相比于村社级老年教学点资源更为丰富、设施更为完善,但目前数量较少。而且还存在教育质量一般、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面对北京市规模庞大且还在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其学习需求与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矛盾。政府和社会应当依据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及实际需求,在数量上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老年教育人才、扩大老年教育规模,在内容上结合当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以有效促进人口存量教育资本的提升。


四、用法治手段保障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确保教育事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基石。教育法治化是把教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法治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来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2024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学前教育法》,将于202561日起施行。《学前教育法》的通过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法律框架。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教育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也促进了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深入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北京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变化也呈现不同以往的趋势。学龄人口规模在新出生人口锐减的影响下不断减小,呈排浪状冲击各学段教育资源配置,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也对教育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既要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也要不断拓展教育新形态,满足群众对老年教育的需求,构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面对首都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能够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在法治的框架下,要继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一)完善首都教育供给机制的立法保障

1.完善教育领域立法,加快编纂教育法典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正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包括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在内的教育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布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进入“十四五”时期,教育领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教育领域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前教育普惠性水平不高、教育领域行政执法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完善相关领域立法、编纂教育法典,可以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权威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教育领域的良法善治。此外,完善教育领域相关立法与编纂教育法典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教育法律法规是编纂教育法典的基础,只有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保障教育法典编纂顺利进行,两者齐头并进,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法典编纂的效率。教育法律和教育法典对指导首都构建基本公共教育体系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能够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北京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应对人口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2.统筹分配北京市教育资源,促进老年教育发展

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因此,想要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需关注北京市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统筹分配教育资源。在法律法规的统领和指引下,北京市应立足于首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发挥制度整合优势,通过系统性的整体设计来规避人口变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通过出台地方政府规章或有关政策,推动教育资源安排从短期“相机决策”向中长期“未雨绸缪”转变,优化北京市各学龄段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避免资源浪费。未来各阶段学龄人口变化会导致教育资源需求变化,例如初高中教育资源需求会先增加后减少,若在教育资源需求增加时不断扩充专任教师等资源,等到学龄人口急速下降时教育资源就会出现过剩现象。因此,必须立足长远,从整体上统筹北京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面对阶段性短缺,可以通过建设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打通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渠道,以应对不同教育阶段资源的错峰短缺。在教师资源缺乏时,可以通过培养和共享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配置效率,避免直接扩聘造成资源的长期浪费,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面对长期性过剩,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引导未来富余教师二次就业,保障好教师权益。

从教育类型上来说,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教育供给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之下,发展老年教育是适应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盘活存量教育资本,提升其保值和升值的空间,使存量教育资本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减缓劳动力老化过程造成教育资本贬值的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北京市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策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发展老年教育,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资源投入,一方面增加老年教育资源数量,另一方面拓展老年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老年教育的内容应该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多样化教育,以促进人口存量教育资本的提升。

3.破除教育领域的生育阻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教育立法大多从积极角度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但面对出生人口急速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领域也应积极回应,以期破除该领域的生育阻隔。人口变化和教育并非单向影响的关系,而是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人口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变化会带来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动;另一方面,教育对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等又具有反向作用力。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推动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快课堂模式变革以减少学习内容和降低学习难度、免除二孩及三孩上学费用等措施来破除教育领域生育阻隔,为生育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学前教育法》已经于202411月审议通过,因此北京市应当尽快根据《学前教育法》的内容制定本市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做好上位法和下位法的衔接工作。同时,北京市作为首都和人才聚集中心,其人口流动速度和趋势不同于一般城市,在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变化的冲击下,北京市“上学难”“择校难”问题长期存在。在北京市非首都疏解功能的背景之下,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更加凸显。面对各种利益的博弈,北京市需要在保持首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在京人口的受教育权,同时平衡各区教育资源、改革入学政策以缓解“择校热”问题。

(二)强化责任落实的执法保障

1.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多部门责任

与过去人口变化规律相比,新出生人口急速下降带来的学龄人口变化不同以往且变化幅度大。由于新出生人口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和延时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市学龄人口将呈现增加和减少的交替变化趋势,教育资源也会面临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情况。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资源供需平衡带来的影响,应及时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提前调整教育布局。加强人口和教育数据的信息融合、监测预警和趋势研判已成为学界共识,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学龄人口监测制度,以便对北京市学龄人口变化进行宏观掌控,及时调度教育资源。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需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心,公安、民政、财政、卫生健康等多部门有效联动。因此,必须落实各部门责任,多元协作,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教育资源配置数据库。通过这种常规化的学龄人口规模和教育资源监测及预测数据,可以充分把握北京市人口规模变化及其教育资源需求趋势,为北京市提前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加强政府执法意识,推进教育督导机制

教育立法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但要充分发挥教育法律的规范、引领、保障作用,必须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从应然走向实然。面对人口变化,必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政府规章制度,才能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政府执法能够传播法律精神、发挥法律作用,是教育法律得到落实的最重要途径。积极回应《学前教育法》的要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切实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等,才算将法律真正落到实处,以“层层落实责任,事事执行到位”的执行力,确保教育法律产生积极成效。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但需深入贯彻实施方能达成预期目标。此外,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系统特有的专业性执法行政监督,能够有效促进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面向教育强国建设,北京市需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教育督导是政府、社会、学校关系中的枢纽,通过教育督导,可以传递各学校、各区的学龄人口规模大小和教育资源现状等信息,有利于构建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北京市教育督导机制,可以推进北京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多元治理进一步深化,有效应对人口变化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