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首页

杂志目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法学研究 -> 杂志目录 -> 正文

2018年第6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8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18-11-19

⊙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

依宪治国执政方针下的大部制改革及其公法课题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应当深刻认识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若干重要背景因素变化,须要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方案、2018宪法修正案提出的诸多新课题,特别是如何通过创新监督体系高质量地建设法治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根据我国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推动民主政治及其法治体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把握特色,科学推进依宪治国执政方针下的大部制改革,认真解决诸多公法疑难课题,逐步实现行政法治文化革新,方能更理性、更稳健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标。

关键词: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法治政府建设;大部制改革;公法课题


证券监管执法类型及其规范研究

李东方(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摘要:证券监管立法的宗旨得以实现,需要以证券监管机构的执法为保障。对于证券监管执法的类型及其规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我国都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重点探讨了证券监管执法的基础理论以及对证券行政执法和证券监管措施等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关键词:证券监管证券行政执法证券监管措施规范与制约


我国政府监管转型中监管效能提升的路径探析

渠滢(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

摘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事前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使我国的政府监管开始进入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增大的事中事后监管压力,如何充分提升监管效能成为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应当调整各项监管制度,确保监管法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主动性,合理把控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和尺度,实现监管方式的合目的性,并通过监管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回应不断变化的监管实践的需求,促进监管转型的落实,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关键词:政府监管;转型;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效能



论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法律责任——以法律关系基本构造为分析框架

邓搴(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私合作行政的一个具体面相,是政府通过市场力量完成公共服务任务的一种新型行政方式。从逻辑架构上看,它引起了法律关系的变化,即由“政府-公民个人”的双方构造变革为“政府-私人主体-公民个人”的三方构造。在三方构造法律关系中,政府扮演着合同主体、监管者、担保者三重法律身份,并据此承担合同责任、监管责任、担保责任三种法律责任。合同责任是一种约定责任,政府应当秉持意思自由的私法精神,遵循诚实守信的私法原则;监管责任是一种常态性的法定责任,它是政府作为国家公权力机关承担职责的具体体现,政府应当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实施必要监管;而担保责任则是一种非常态性的法定责任,它是国家政治责任在法律上的贯彻和实现,仅在生产商根本性违约、新的垄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破产等特定情形下,政府通过接管、代履行等方式承担担保责任。可见,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兴起已经促使了传统行政法的整体性变革,而我国政府责任法律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抉择。

关键词:公私合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关系;行政合同;政府责任



⊙学术专论⊙

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空间

林莉红(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行政机关是公共利益的首要维护者。当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应仰赖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同时辅以对违法或怠于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意味着其冲到负监管职责之行政机关的前方,将面临缺乏权利保护必要性、放任行政机关不作为等负面评价。我国现行法规定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面临检察机关不宜在此类诉讼中起诉污染者与造假者、不应代替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不该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民事起诉事由等质疑。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应当扮演最后一道防线的“兜底作用”,在现行法无明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领域,存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空间。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制度空间


监察赔偿论要

张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监察赔偿是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建议修改《国家赔偿法》,设专章规定监察赔偿。监察赔偿原则上应当采取以违法归责原则与结果归责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对于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的行为,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监察赔偿程序应当适用《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建议建立监察赔偿案件的集中管辖制度。

关键词:监察赔偿;刑事赔偿;集中管辖



撤销律师执业许可问题研究

袁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解决撤销律师执业许可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应当明确撤销律师执业许可不同于律师执业许可的撤回和律师执业证书的注销,更不同于律师执业的行政处罚,其法律性质是司法行政部门行政行为纠错机制;另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结合《行政许可法》第69条区分“因行政相对人违法,应当撤销”和“因行政机关违法,可以撤销”两种情形来适用《律师法》第9条,明确撤销律师执业许可程序的启动主体,依法作出撤销律师执业许可决定。此外,还应在《律师法》中增加限制再次申请律师执业许可的期限规定。

关键词:行政许可;撤销行政行为;律师法;律师执业



论英美普通法中的知情权—兼谈我国信息公开条例的修改

黄泽萱(中山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

摘要:以往对英美普通法国家的信息公开制度介绍皆围绕制定法展开,而一直延续至今的知情权普通法路径却少有关注。英国普通法对知情权的保护始于诉讼当事人的取证需要,当申请人满足“特别利益”和“公共记录”标准时享有对公共记录的知情权。美国继承这一规则后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放宽或舍弃了这两个标准。普通法通过个案式的利益衡量决定是否支持知情诉求,相比制定法,其衡量方法具有灵活性、宽泛性、不确定性、平衡性等特点。在制定法繁荣时代,知情权的普通法路径没有被以信息公开制定法为核心的英美现代知情权保障制度所取代,至今依然具有生存空间,能够发挥弥补甚至超越制定法的功能,其背后的原因颇具启发性,也值得我国在当前修订信息公开条例之际加以借鉴。

关键词:知情权;普通法;利益衡量;信息自由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法治思考

陈思明(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法治要求。“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作为新时代的普法新路径,需要进行必要理论探究。从法治文化基础、法治运行原理、法治理论价值和法治传播价值四个方面,对“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展开分析。针对执法与普法融合的文化认同、现实条件、理论支撑、传播价值等关键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论证。通过解决普法在各个层面的重要问题,明确普法转型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这一转变带来的普法机制变革。

关键词:普法责任制;法治文化;法治传播



⊙青年论坛⊙

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困境与出路———以218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张硕(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非法证据排除条款写入《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规范层面得以法律化。但在适用层面,由于法官对排除非法证据持消极态度,导致该规则被“冷却”,其原因在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成本高昂。就其实效而言,通过对取证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同样能够达到对违法取证行为的制裁作用,而且成本更低。因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被搁置事出有因。立基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行政诉讼中的定位,相应地,对行政机关违法取证行为的司法审查也应由“证据审查”转向“程序审查”,并根据取证程序的瑕疵程度,科以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证据审查;程序审查;法律责任



大数据技术在警察执法中的应用及挑战

谭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前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已经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辅助法律的执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不仅能更准确地预测违法行为的时空分布、实现对于个体行为的监控与危险评估,还有助于了解执法过程中的风险点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我们在肯定大数据对警察执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对既有的执法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具体包括虚假的确定性、执法权力的扩大、执法合理性的缺失以及程序设计者的自由裁量权。作为应对举措,我们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执法时,需要明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注重对于数据信息权利的保护以及执法过程中的透明性、公开性和可问责性,同时保障相应的技术性正当程序。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警察执法;自由裁量权;可问责性;技术性正当程序



行政公益诉讼启动标准:基于74份裁判文书的省思

邢昕(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经过两年试点和半年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样本。文本规范和司法案例按照诉前程序和提起诉讼的不同阶段,以“两阶段标准”对检察机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的标准进行了细化。实践中,诉前程序标准侧重于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的形式性判断,诉讼程序聚焦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侵害是否得到抑制或恢复的实质性标准。为推动行政公益诉讼的深化,应当始终坚持有效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核心目标,并在“两阶段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最后救济和成熟克制两要件,形成“1+2+2”的行政公益诉讼复合型启动标准,将行政公益诉讼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关键字: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启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