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工商行政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部门行政法学 -> 工商行政法 -> 正文

王立明、邵辉:网络主播劳动者地位认定的困境、反思和出路

信息来源:《时代法学》2018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9-02-18

【注释】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法与国内法视野下的跨境电子商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7ZDA14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1.王立明,男,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法、社会法;2.邵辉,男,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私法比较法。

[1]Julie E. Cohen. Law for the Platform Economy [J].UC Davis Law Review, 2017(51):133-136.

[2]孙飞,周琳,杨绍功,等.共享经济催生新就业形态,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N].经济参考报,2018-01-18(A05).

[3]“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代表了人工智能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发展阶段。“强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实现人类智能的工具,等同于人类智能;“弱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实现人类智能的工具,不应越出这一范围。参见[英]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王天玉.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劳务的劳动关系认定[J].法学,2016,(6):50.

[5]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6年11月4日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第2条之规定:“互联网直播,是指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发布实时信息的活动;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主体”。

[6]腾讯研究院.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EB/OL]. (2017-05-20) [2017-07-01].http://www. tisi. org/4897.

[7]王天玉,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劳务的劳动关系认定[J].法学,2016,(6):50.

[8]《通知》第1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须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情形,方可认定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9]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2016)京03民终13270号判决书;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2017)粤01民终836号判决书。

[10]传统认定劳动关系案件,判决书通常会直接写明是以《通知》第1条为根据认定劳动关系存在。详细案例,可参见[2016]吉0402行初12号判决书和[2015]桦民一初字第215号判决书。

[11]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2017)粤01民终836号判决书。

[12]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2):123

[13]《规定》第13条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与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要求其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公约。”

[14][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M]柯华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50.

[15][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M].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3.

[16]孙笑侠.西方法谚精选:法、权利和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8.

[17]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2):129.

[18]Hugh Breakey. It's Right, It Fits, We Debated, We Decided, I Agree, It's Ours, and It Works: The Gathering Confluence of Human Rights Legitimacy. Law and Philosophy, 2018(37),pp. 27-28.

[19]李长健论劳动关系的异化—兼论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8.

[20]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2):123.

[21]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2015)渝高法民申字第00225号民事裁定书。

[22]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云高民申字第157号民事裁定书。

[23]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闽民申字第1132号民事裁定书。

[24]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苏01民终8737号民事判决书。

[25]张颖慧.远程工作形态下新型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J].法商研究,2017,(6):87.

[26]班小辉.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56.

[27]杨瑞龙,卢恩来.对劳动管理企业的经济学研究:一个方法论的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5,(2):47.

[28]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11.

[29]腾讯研究院.2017网络主播新风尚[EB/OL].(2017-05-16)[2017-06-16]. http://www. tisi. org/4894.

[31]候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8.

[32]王倩.德国法中劳动关系的认定[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39.

[33]本案详细案情,请参见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6)沪01民终13459号民事判决书。

[34]纪雯雯,赖德胜.从创业到就业:新业态对劳动关系的重塑与挑战—以网络预约车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2):26.

[35]钟义信.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机遇[J].科学通报,2017,(22):73.

[36]Mariano-Florentino Cuellar. A Simpler World? On Pruning Risks and Harvesting Fruits in an Orchard of Whispering Algorithms [J]. UC Davis Law Review, 2017, (51):28-46.

[37]James Smithies. Th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the Digital Moder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7.79-111.

[38][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72-73.

[39][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60.

[40]Martin Senftleben, Maximilian Kerk, Miriam Buiten, Klaus Heine. New Rights or New Business Models? An Inquiry into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Er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2017,(5) :538-561.

[41]Giulio Coraggio. Are you read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yberspace Lawyer NL, April 2017,(3) :22-25.

[42]杨红梅,马跃如.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利保护体系的缺陷与完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7.

[43]Amir H. Khou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Hubots”:On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Human-Like Robots as Innovations and Crea-tors. Cardozo Art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mal,2017,(35) :635-670.

[44][德]沃尔夫冈·多伊普勒.德国雇员权益的维护[M].唐伦亿,谢立斌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2.

[45]Jeffrey Jarosch. Novel “Neutrality” Claims Against Internet Platforms: A Reasonable Framework for Initial Scrutiny. 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 2017,(59) :537-592.

[46]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2):135.

[47]王倩.德国法中劳动关系的认定[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39.

[48]王倩.德国法中劳动关系的认定[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44.

[49]蔡继明.劳动异质性与价值决定[J].经济学动态,2011,(4):52

[50]候继迎.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与自由维度[J],东岳论坛,2012,(10):112.

[51]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2):138.

[52]王天玉.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劳务的劳动关系认定[J].法学,2016,(6):50.

[53]张颖慧.远程工作形态下新型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J].法商研究,2017,(6):86.

[54]孙飞,周琳,杨绍功,等共享经济催生新就业形态,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N].经济参考报,2018-01-18(A05).

[55]田雷.契约抑或身份?—劳动法在20世纪美国的兴起与衰落[J].开放时代,2017,(6):38.

[56]James J. Brudney, The 1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urces of Labor La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7,(1):70.

[57]王贵勤.劳动人权与法律规范下的劳动自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2):19.

[58]曹燕.“劳动者”的法律重释:境况、身份与权利[J].法学家,2013,(2):33.

© 北大法宝:(www.pkulaw.com)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正式引用法规条文时请与标准文本核对。

欢迎查看所有产品和服务。法宝快讯:如何快速找到您需要的检索结果?法宝V6有何新特色?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