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民政行政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部门行政法学 -> 民政行政法 -> 正文

杨东升:行政诉讼中民生权利救济问题探讨

信息来源:学术交流 发布日期:2018-02-10

【注释】 

[1]《左传·成公十六年》。

[2]《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0款增加“行政机关不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两种行政给付行为,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弱者的物质帮助权。

[3]与“民生权”相似的学术用语有“生存权”“福利权”“社会权”“社会保障权”等。本文之所以采用“民生权”这一概念,源于“民生”一词历来为我国施政纲领性文件采用,并且对民生权利的范围进行了大致的划定。

[4]民生权利对应于国家行政给付的单方法律义务,国家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给付义务,公民应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进行权利保护。因此,本文的司法救济亦可等同于行政诉讼。

[5](2015)行监字第960号。

[6](2015)浙杭行终字第261号。

[7](2015)一中行终字第0098号。

[8]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法》《行政程序法》,民生给付行政缺乏法律的有效规制,民生给付更多依赖于“政策形成”和“预算保留”。

[9]参见Peter Badura, Horst Dreier主编:《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下)》,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904页。

[10]参见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72号、第568号,以及578号。

[11]参见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85号。【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2}杨东升.论“社会权”的给付行政保障[J].海峡法学,2012,(4):101.

{3}[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M].杨建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

{4}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9.

{5}付子堂.构建民生法治[J].法学研究,2007,(4):150.

{6}谢金林,张艺.民生问题的政治伦理诠释[J].理论探讨,2008,(3):8-12.

{7}付子堂,常安.民生法治论[J].中国法学,2009,(6).

{8}李广平,俞征锦.“民生权”:一种理解中国式社会主义宪政本质的全新思路[J].江汉论坛,2012,(10):10-14.

{9}[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

{10}于憬之.高端决策参考:大政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40.

{11}[意]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M].刘俊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4-225.

{12}[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2卷)[M].袁瑜兀,苗文龙,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80.

{13}张文显.民生呼唤良法善治——法治视野内的民生[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12-14.

{14}彭中礼.法治发展论纲:民生法治发展模式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4.

{15}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5.

{1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5.

{17}[日]芦部信喜.宪法[M].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张桐锐.法律与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福利国”模型之建构性观点[J].思与言,2006,(3).

{19}林纪东.中华民国宪法逐条释义(一)[M].台北:三民书局,1993:239-240.

{20}柳飒.近代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变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1}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一)[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7.

{22}陈春生.给付行政[J].月旦法学教室,2003,(4).

{23}[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4.

{24}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7:55.

{25}[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0.

{26}黄舒芃.社会权在我国宪法中的保障[J].中原财经法学,2006,(16):4.

{27}孙乃翊.社会给付权利之宪法保障与社会政策之形成空间: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关于年金财产权保障及最低生存权保障之判决为中心[J].台大法学论丛,2012,(2).

{28}苏永钦.部门宪法[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319.

{29}杨东升.一般给付诉讼类型初探[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5):87-95.

{30}杨东升.论一般给付诉讼之适用范围——《行政诉讼法》第73条评释[J].行政法学研究,2015,(6):71-8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