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网站不更新或更新不及时,容易造成谣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情况;当公民、企业希望从政府网站获取政策信息时,“僵尸网站”会给暗箱操作或者以权谋私提供空间。
政府网站是信息公开的载体和路径,网站出现问题说明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这实际是一种懒政怠政行为。
2015年3月,国务院主导开始“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摸清全国政府网站基本情况,有效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的“四不”问题。
在国务院主导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一年后,“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问题依然存在。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对该省政府网站进行了抽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通报结果显示,河南共抽查网站216个,发现不合格网站119个,不合格率达55%。
从抽查结果看,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束时相比,河南政府网站不合格率明显上升,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个别政府网站内容保障严重缺失,有的网站首页页面“开天窗”;有的政务公开类栏目连续多年未更新;有的政务咨询类信件数年未办理,互动功能形同虚设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顺说:“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对政府网站开始进行审核检查改善,但到今天,河南的政府网站还有55%不合格是比较触目惊心的。”
政府部门“僵尸网站”存隐患
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因存在更新缓慢、不更新、“休眠”等问题被群众诟病。记者浏览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发现,部分政府网站的某些栏目,甚至整个网站的时间轴确实停留在过去,尤其是部分便民栏目处于“休眠”状态。
“在信息时代,对政府网站出现陈旧信息的现象不能太过苛求,但政府部门要有服务的理念,要尽可能及时、真实、全面、客观地公布相关信息,不过也不能保证所有信息都全面到位。”杨建顺说,如果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布没有将相关条件、背景、要素交代清楚引起误导,政府部门应该反省改善工作。如果相关信息变化比较大、比较快,政府部门应及时更新,因为信息错误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魏建新说:“公众登录政府网站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得到的仅仅是‘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支持’等自动回复的客套话,而期待的实质性回应却遥遥无期、石沉大海。政府部门用官话、套话、空话、错话来回应公众,流露出官僚气息以及敷衍搪塞的意思,表面上的客气和骨子里的傲慢,容易招致公众更大的反感。”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刘莘说:“如果政府网站信息长久不更新,那么信息都是过时的,群众办事就有可能会找错门,办事手续可能都是不对的。政府网站如果成为‘僵尸网站’,而非一直弹性的更新,就不能动态回应群众的诉求。这样不仅不会满足群众的诉求,可能还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引发矛盾。”
对于政府网站更新迟缓甚至不更新的现象,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程雪阳认为,其中还可能存在不少隐患。首先,突发事件或重大决策信息发布之后,如果政府网站没有及时更新信息,群众只能通过私底下的消息渠道了解情况,结果常常出现谣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情况,对政府权威的维护和社会稳定和谐不利;其次是信息不公开或者没有完整、真实、全面公开,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或者会增加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寻找权威信息的成本;再就是公民、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有效从政务网站上获取政府信息或者无法及时有效得到信息反馈,就可能导致有些政府工作人员钻空子,暗箱操作或者以权谋私,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网站“休眠”因缺乏公开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90%的政府单位都建设了中文政府网站,但不少花大价钱建设的政府网站却没有实际内容,成为摆设。
既然建有网站,为什么平时不更新、没有很好维护?
“当前,政府网站已经逐步成为公众了解政府、理解政府、认同政府、支持政府的重要窗口。一些地方只是单纯地追求政府网站的规模和数量,网站的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其实质内容。政府网站中敞开心扉的面对面信息交流目前仍是少数。”魏建新说。
对此,杨建顺直言,“僵尸网站”的出现,可能是懒政的结果。政府网站是信息公开的载体和路径,网站出现问题说明信息公开存在不小的问题,这实际是一种懒政怠政的行为。政府网站肩负着重要的宣传职能,与群众的互动是政府部门建设的需要。
魏建新说:“这种现象本质仍然是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问题。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政府网站,但政府网站并不等于政府公开,更不能说政府部门已经完全确立了公开意识。受传统因素影响,政府部门公开意识的确立遭遇重重障碍。虽然目前许多部门、地方也建立政府网站,但多将其视为办事程序的改进和优化,对于建立政府公开制度还多少存在抵触和排斥情绪。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缺乏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意识。”
刘莘说:“政府网站存有这些问题,主要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政府网站是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履行责任的平台。”
刘莘认为,政府官员的认识非常重要,如果认识不够,认为政府网站可有可无,那么必然会出现大量“僵尸网站”。所以,关键问题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对网站不太重视。
程雪阳介绍说,“僵尸网站”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跟不上时代步伐。传统上,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开大会、学文件的方式来传达政策和文件,进行行政管理。进入信息时代后,有些政府部门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工作方式和认识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敏感。
程雪阳提到的第二点是有些政府官员和部门还存在“保密行政”和“管理行政”的思维,没有认识到“阳光行政”和“服务行政”对于现代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思想观念和工作机制跟不上,所以也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人才招聘、组织和制度建设以及经费投入方面比较欠缺,也不太了解如何通过政府网站与群众打交道,久而久之,就不愿意也不会利用政府网站来发布权威消息以及与群众进行沟通。
政府网站建设应纳入政绩考核
一些地方政府网站长期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不仅如此,这种“僵尸”或“休眠”状态还在向新生代社交工具浸染:微博兴起时,蜂拥出现的政府部门官微平均活跃度堪忧;微信公众号时代,又出现“僵尸公号”。
如何将政府网站、政府官微、官方微信从“休眠”状态唤醒?
“政府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说、公众听,还需要公众说、政府部门听。公众的意愿和要求表达出来并受到政府部门的认真对待,重要合理的意见得到充分考虑。听取网民意见的标志是回应,回应网民意见是政府部门的义务。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是与政府部门的回应成正比。政府网站应成为‘公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双向互动交流平台。”魏建新说。
魏建新继续分析说,需要保证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程序化,将政府信息通过网站主动公开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限等程序规则具体化,使信息公开不但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要求而且是法定程序。此外,由于互联网具有跨越地域的特性,网络上的民意表达也具有超越空间的特点,因此待条件成熟时,在地方分散立法的基础上通过全国立法,出台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政府信息网络公开的法律规范。
对此,杨建顺说,在国务院进行普查后,到现在还存在这种状况,说明地方政府相关工作的推进有待进一步落实。应在相关责任机制上下功夫,对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员追究责任。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程雪阳建议,第一要把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政务公开纳入常规性工作业绩考核;第二是对政府官员进行政务公开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包括思想认识层面,还包括法律知识以及网络技术层面,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政府官员,这一点尤其重要。
程雪阳说:“第三是将一批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青年干部提拔到关键岗位,因为年轻干部总体来说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新的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对此,刘莘建议,各地政府尤其是行政机关的首长应提高认识,认识到政府网站建设是行政机关的时代标志。如果有这种认识,就会安排专人负责政府网站建设,不仅主动更新常用的信息、法律法规,还会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政府网站建设情况纳入对领导的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