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蔡梦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有哪些新意?将会起到何种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
新华访谈:新印发的《意见》有哪些亮点?
姜明安: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新印发的《意见》更注重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按照《意见》的要求,今后政务公开的内容,涵盖了一项政策从决策到执行、管理、服务再到结果的所有环节和过程的公开。
第二,强调互动式公开。过去的政务公开是单向的公开,即政府发布信息,老百信是信息的接受者。《意见》要求以后的政务公开要运用包括听证、论证、咨询、座谈等在内的形式,邀请相对人、社会公众、媒体及相关专家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发表意见。
第三,施行“互联网+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式公开。数据互联共享的好处就是互联互通,打通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为老百姓办事提供方便,让“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不会再出现。
第四,有针对性地公开,注重重点领域公开。尤其是涉及到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包括财政预决算、重大项目的审批、公共资源配置、突发事件等重要内容。这些重要公开事项的公开程度要更深更全面。
第五,更注重公开的精细化。以后的公开并不是仅限于公开政策本身,而是要进一步向社会公众解读政策,让老百姓知道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对老百姓权利义务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精细化公开,能更好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新华访谈:您认为《意见》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对它抱有怎样的期待?
姜明安:首先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国家治理主体多元,社会组织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都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政务公开让基层群众全面立体地了解政策,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来,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同时,现在更多的是采取协商、讨论、指导、行政合同等柔性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也更适合政务公开。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现代民主的需要。传统的民主是一种“传送带”民主,人民选取代表主张自己的意志;而现代民主讲究参与和协商,参与式的民主更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开。
第三是反腐防腐、建设廉洁政府的需要。信息公开也能够起到阳光透明的作用,但这次政务公开的程度更为全面立体,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营造一种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不想腐的氛围。
第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需要。改革发展需要干事创业的环境。要干事创业,政府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政务公开让官员的所作所为都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防止官员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要营造好创新创业的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对政府政策有深入的了解和信任感。政务公开督促政府政策的稳定,防止朝令夕改,建立起人民群众对政府政策的信任。
新华访谈:《意见》明确,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如何界定那些“例外”的内容?
姜明安:这就需要列出负面清单,把不能公布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凡是负面清单中没有列举的,都是可以公开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能被列入负面清单中?法律明确禁止公开的内容,包括如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侵犯个人隐私等内容,以及依照《保密法》、《档案法》规定禁止公开或限制公开的内容。
除去负面清单中所列举的,其他的都是可以政务公开的内容。因此,负面清单的建立保证了政务公开的全面性。
新华访谈:按照《意见》设定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政务公开这项工作的难点有哪些?为什么需要设定五年这样一个过程?
姜明安:我们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法治政府,都需要政务的公开透明。
我们还要注意到,《意见》只是文件,不是法律法规,所以要实现“政务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比如,需要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操作细则。同时,设定2020年为时间节点,也能够起到加速推进这项工作进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