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联控如何从“热搜”转化为“常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信息公开也需要常态化。虽然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使命可能会在疫情最终结束那天结束,但是这种信息公开的模式其实可以被持续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机制。
信息公开透明是最好的“稳定剂”,是最好的“杀毒剂”,也是最好的“安慰剂”。
良好的工作机制需要配合良好的信息公开机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目共睹。
在现实生活中,民众或许无法直观地看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运作,因为实际的工作被细分到各个部门,但每天坚持“打卡”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还是让我们大致了解这项机制是如何运转衔接的。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稳定,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也经受住了疫情最严峻时期的考验。回望过去一段时间的疫情防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有着许多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有助于应急防控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未来政府工作的提升。
事实上,在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背景下,总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成功经验,通过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可发挥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合作共治体系的重要效用。
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经验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联合、协同、公开。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体制以职能划分为核心,在纵向和横向上形成多个条块部门。条块分割式管理的优势在于专业分工,有助于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劣势在于协调不足,职责交叉。由于很多事项管理权限在“块”上,执法权限在“条”上,当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时,往往出现“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怪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改革围绕着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机构精简、大部制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等不同的改革措施虽然目标不同、侧重点有别,但是其发展方向都具有行政系统一体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门和地域的色彩逐渐淡化,公众面对的将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民众不需要关注办事的是政府哪个部门,工作人员是谁,只是通过政府的平台就可以获得服务。
联防联控作为维持和推动部门联动体制正常开展的组织保障,通过国务院高位协调,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运行,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兼顾行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治理对象的跨领域。通过政府的一体部署,形成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提高协同程度并打破区域治理中基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组织、信息和资金壁垒。
通过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共享,促进互联互通、有助于促进政府树立开放的意识、包容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关联思考以及综合施策的治理理念。通过市场及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共同治理模式。
随着风险社会中各类跨区域、复合型冲突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日趋增多,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组织化程度、权力配置和职权运行与社会治理和风险预防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治理的机制创新,为合作共治体系提供了新的连接通道和组织保障。
各部门、各地区综合施策,协同运行,既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的相互之间的掣肘和效率消减,也有助于发挥多重政策叠加和相互配合产生效力倍增的作用。
越是应急管理,越要强调信息公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也成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组织。从组织者来看,这个新闻发布会具备极高的权威性。
事实上,除了权威性之外,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还具备普遍性,其参与人员不仅仅只有来自具体行政部门的领导,还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有一线的抗疫医护,有病毒研究和传染病防治的科研学者,还有不出门的民众最离不开的“快递小哥”。
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打造了信息公开的“样本”,真正践行了“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疫情防控常态化,信息公开也需要常态化。虽然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使命可能会在疫情最终结束那天结束,但是这种信息公开的模式其实可以被持续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机制。
而除了信息公开的机制以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也出现一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机制,总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实现常态化,是避免已经形成的成果因为疫情的结束而逐渐消逝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敬波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