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摘 要:非现场执法程序具有无时间化、超越物理空间等特征。虽然调整非现场执法程序的规范与调整传统行政执法程序的规范具有共同性,但其与高速发展的现实存在的抵牾亦不容回避。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起步较早,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非现场执法程序的数字建构与规范建构已初步完成,形成“外场处理程序+内场处理程序”的双层结构。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非现场执法程序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均与传统执法程序存在较大差异,固守
07/13
摘 要:在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背景下,行政机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开展行政执法,开辟了在线行政执法新模式。在线行政执法的制度逻辑、运行机制和实践样态有别于线下行政执法,其要求行政机关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实现行政执法的技术化转型。当前,在线行政执法呈现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式”制度建构和自下而上的“领域先行式”“地方先行式”制度落实的建设路径,形成
07/11
摘 要: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应急法治保障、建设多元纠纷化解法治体系、完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中部分突出性问题
07/10
2025年7月7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主办的“《教育督导条例》修订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学术机构的近2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分为“背景
07/09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编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2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 该书对2024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回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政府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更加完善。行政法理论界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在行政程序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等领域持续深耕,聚焦行政执法与行政性垄断治理、营商环境与科技创新的法治
07/08
摘 要:随着行政赔偿决定本身成为行政赔偿诉讼的起诉和审查对象,行政赔偿判决也由原先的单一类型转变为三种基本形式:实体性行政赔偿判决、程序性行政赔偿判决和中间判决。这一转变不是制度上的倒退,而是适应我国特殊行政赔偿制度的必要调整。转变的制度原因是行政赔偿决定成为了一个可单独审查的行政行为,现实原因是《国家赔偿法》所提供的救济能力有限,对原告损失的填平补齐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行政赔偿决定。行政赔偿判决
07/08
摘 要: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情形、执行问题等制度层面的分析,却忽略了对作为制度前提的“驳回判决是否与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相冲突”的回应。驳回判决契合“诉判一致”的诉讼法原理,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蕴含“全面审查”之意。鉴于“全面审查”是指不受原告的攻击防御方法所限(但仍应受诉讼请求所限),且审查诉讼请求与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无法截然分离,故上述“冲突”并不存在。从规范生成
07/07
摘 要:从学界主张、审判实践与一些法律规定来看,将规章及以下规范纳入行政协议诉讼的审判依据体系既具有坚实基础,也符合实践需要,但这需要我们解决其所面临的难题与风险。基于行政协议所交易资源的公共性,行政协议中并不存在契约自由、意思自治,规章及以下规范不存在侵犯契约自由的问题,不因此缺乏适用于行政协议之诉的正当性。而且,因为规章及以下规范之于公共资源的法治化分配、公益维护及相对人公共资源分享权
07/07
摘 要: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政协议仅为狭义的行政协议,其判定标准包括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形式标准即主体标准,必须有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实质标准则涉及协议目的(公益目的)、协议内容(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协议当事人地位(法律地位平等,但行政主体方享有一定优益权)和协议性质(既具有行政性,又具有民事性)。行政协议诉讼的范围包括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07/06
摘 要:发展型行政法是指以政府发展职能作为调整对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的法律体系。发展型行政法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实施、评估和分配的各阶段,并据此形成了规划、促进、认证和分配的功能体系。我国宪法为发展型行政法的功能发挥提供了宪法基础,明确了规划发展的权限和目标,指明了促进发展的举措和方式,厘定了认证发展质量的标准和层次,规范了分配发展成果的原则和制度。发展型行政法在实践中
07/06
摘 要:公共数据质量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公民和法人权益,也因影响数据驱动型判断和决策的结果而深刻影响公共利益。我国在保障公共数据质量方面已制定了系列法律规范和政策文件,并采取了一定治理举措,但公共数据质量的体系化保障依然面临法律关系界定、参与途径设置和监测体系扩展等方面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应秉持“通过设计的精细保护”思路,建立公共数据法益确认制度、质量缺陷参与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深度监测制度,强化
07/05
摘 要:新中国宪法在文本上至少拥有两种“国家像”,一种是各国宪法皆有的,即由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和国家象征等有关实定条文所形成的“国家像”;另一种则是中国宪法独有的,可称“未来理想型国家像”。我国现行宪法序言第七段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叙事即是其主要规范基础,由此初步构建了现行宪法中未来理想型“国家像”的基本轮廓。其中“文明”一语在现行宪法文本中一共使用
07/04
接诉即办是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是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为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强化12345市民
07/03
前言 2024年,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悟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准确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高质效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不断提升行政复议监督和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
07/03
6月30日,司法部发布《行政复议工作白皮书(2024)》(下称“白皮书”)。白皮书从行政复议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中的地位、吸纳行政争议作用发挥、通过调解和解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配套制度机制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七个方面对2024年行政复议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全面总结各地、各部门在贯彻实施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实践中取得的新发展以及相关典型案例和工作机制。 白皮书显示
共有 9,20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614 页 当前第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