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首页

研究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资讯 -> 正文

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24)》出版发行

信息来源:法治政府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5-07-09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编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2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

该书对2024年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回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法治政府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更加完善。行政法理论界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在行政程序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等领域持续深耕,聚焦行政执法与行政性垄断治理、营商环境与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文化法、部门行政法等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体系和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和丰富。同时,本报告提出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关注北京市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的法治问题,分析北京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的法治路径等。

该书包含《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总报告和“国家治理与行政法治”“科技发展与法治政府”“文化法”“部门行政法”“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等五个专题报告。

《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总报告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应急法治保障、建设多元纠纷化解法治体系、完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中部分突出性问题亟待解决。今后一个时期,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国家治理与行政法治”主要关注在线行政执法的法治逻辑,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非现场执法程序的数字建构与理论完善,我国行政性垄断治理的实践检视与未来展望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立法发展与制度实践四个主题。通过梳理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背景下在线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与实践现状,在实体、程序两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确保在线行政执法实现制度设计的功能目标以及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受到不当减损。报告立足交通非现场执法的程序架构与核心特征,提出细化程序正当规范要求、优化程序设计、强化法治回应等完善建议。当前行政性垄断的治理工作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未来应继续推进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强化制度间的衔接协调,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切实提升治理实效。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质是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制度遵循,鼓励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司法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要素出发,在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监管执法、司法公正等领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样本。

“科技发展与法治政府”围绕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数据产权登记的实践探索与重点法律问题,我国自贸试验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的检视与完善以及政府获取平台数据的实践现状与规范检视四个专题开展深入研究,展望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路径。报告对2024年度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和趋势展望,并对网约车、民宿和共享单车(包括共享电单车)进行典型领域的拆分评述,提出类型化完善举措,使新时代中国的共享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监管道路。在中央立法层面,我国尚缺乏统一的数据产权登记法律制度,各级政府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立法尝试,不过当前制度探索在效力层级、法治统一性、审查方式等问题上仍有一系列理论难题亟待解决,因此应当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上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针对性部署数据跨境流动创新任务等举措并进,充分挖掘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创新方面的潜力。针对政府获取平台数据带来的一系列治理风险,可通过细化法定职责、落实比例原则,明示平台权利,完善政企互动渠道,探索调取数据补偿机制等予以化解。

“文化法”涵盖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的发展与展望,文化基本法的价值定位、逻辑结构与立法思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研究等理论成果。针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散式立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法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单行法的协调性双管齐下的路径,最终形成既兼具全面性与统一性、又不失层次化与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文化基本法的价值定位与逻辑结构需要追溯至作为根本法的宪法规范,价值目标应当与文化宪法保持一致,逻辑结构则是由文化基本法统领不同文化部门法。通过借鉴域外文化立法的基本经验,构建起包括总则、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产业促进、监督与管理六部分的文化基本法。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建设性破坏”、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缺位、系统性保护不足等困境和挑战。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进行专门立法,多领域着手完善督察机制,始终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部门行政法”就我国期货交易所自律管理措施的体系化建构,学位法治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发展,医疗保险欺诈法律监管的实践与完善,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现实挑战与制度完善等主题开展了深入讨论。报告首先梳理了我国期交所自律管理措施的基本情况,并从中归纳出实践中的具体困境,通过对域外管理体系的比较借鉴,按照监管目标、适用情形以及对市场参与者权益影响程度三种层级标准,对我国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措施进行类型化处理。以构建学位法治的历史谱系为研究路径,从学位法治的历史沿革中挖掘有效举措,进一步强化体系化联动监管,探索学位授权审核的长效发展机制;完善恪守学术尊让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充分发挥学位点动态调整的服务功能,强化调整机制的可操作性;推进学位司法审查实体化,纾解“法适用”无序,全方位持续推进学位法治的更高水平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回应改革中的新主体、新业态、新关系,从而在制度上支撑该领域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现阶段医疗保险反欺诈监管体系难以对实践中的医疗保险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结合监管现状,从优化立法规范体系、构建执法监督体系、完善风险预防体系、优化行刑衔接制度四个纬度提出解决思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合理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也面临着新型用工关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在立法层面应适时更新法律规范,在执法层面应推进监察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时代化发展。

“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关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法治保障,北京市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的法治化路径,北京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法治保障等领域。在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从北京市人口变化现状出发,分析其对首都教育供给的影响。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强化责任落实的行政执法,为构建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对北京市乡镇、街道综合执法的法理阐释,明晰该制度的基本理念、场域特殊性以及改革必要性。结合北京市综合执法改革成效以及其他地区经验,提出从优化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权配置,理顺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机制,规范执法过程,提升执法能力,完善执法监督等方面着手,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梳理北京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的现有举措,可以发现仍然存在诸如体制机制障碍、数据跨境流动阻点、人才要素保障不足以及容错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域外实践经验,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需从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机制、畅通数据跨境流动、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构建科研创新容错机制、发挥金融对科研创新的支撑作用等方面深化改革,从而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主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