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法治政府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行政法学前沿 -> 法治政府研究 -> 正文

90%的部门尚未公开 拖延公开“三公”当问责

信息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3-07-01

    国务院三令五申,98个中央部门应于6月底前公布“三公”经费情况。但半个月时间过去,翘首以盼者看到的却是一出肥皂剧。

    剧情之一,拖拖拉拉。截至目前,仅有十余部门公开“三公”经费,90%的部门尚未公开。

    剧情之二,遮遮掩掩。目前已交出的“三公”答卷中,粗枝大叶有之,语焉不详有之,含糊其辞有之,很难让公众判断出这些消费是否合规合理。大致公认为合格的只有审计署账单和财政部账单。

    审计署对公务用车情况的说明较为具体,标出了每笔支出的用途,更将出国(境)费用具体到人,公车费用具体到辆。财政部账单在“因公出国(境)费预算”方面,特别说明了实际支出增加的三大原因,体现了回应公众质疑的意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合格答卷只有两张。

    不惮以恶意揣测,那些左顾右盼迟迟不愿公开的部门,怕是心里有些“小九九”:花的太多,账单不好看或不便对外说,需要处理处理再拿出来;或是念着“拖字诀”,让别人先出头,被质疑,被议论,待大家“审丑”疲劳了,再亮自己的账本便可侥幸过关。

    近年来,“三公”经费一直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软肋”之一。将之置于阳光之下,本应是取信于民的有效举措。但现在这种做派,失望的是公众,受损的是政府公信力。

    归根结底,某些部门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一拖再拖,还是源于他们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因此,对这样的部门,不能仅仅谴责了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制定明确的细节和公开的标准,同时以问责机制强力推进。

    其一,什么应当公开,制定明确的标准。我们虽然暂时还不可能做到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那样细化到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使用和维修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其对所有公务车使用统一标识牌照的做法,却完全可以借鉴。再如,对公车使用进行严格的时间、地点、油量、里程等登记,对公款请客报销要附上菜单和出席人名单,对公费出国也要附上详细的日程和活动安排等等,也可以借鉴。

    其二,依法办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的罚则:“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既已有法可依,则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观望拖延者应当认清的一点是,不管以何种理由如何阻碍,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