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术资源

交叉学科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交叉学科研究 -> 正文

江国华:论司法的道德能力

信息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9-06-23


注释:

[1]Chaim Perelman, L.Olberchts-Tyteca.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es on Argumenta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9.

[2]Auks Aarnio. The Rational as Reasonable, A Treatise on Legal Justification. Lond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3]Chaim Perelman. The New Rhetoric and the Rhetoricians: Remembrance and Comments. Washington, D. 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

[4]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昌盛. 道德命令与审判公正感受. 兰州学刊,2014,(2).

[6]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 西方法律思想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阿历克西. 法律论证理论. 舒国滢译.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8]亓同惠. “承认” 语境中的权利——从正义/身份回到自由.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

[9]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99.

[10]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ress, 1999.

[11]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合作的复杂性: 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

[12]孙立平. 守卫底线: 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谢岳,程竹汝. 法治与德治——现代化国家的治理逻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4]廖申白. 伦理学概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曹刚. 法律的道德批判.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6]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17]沈国琴. 从 “绝对命令” 到 “责任命令”——汉斯·约纳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反思.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

[18]赫费,杜文丽. 康德之作为法的绝对命令的正义原则. 世界哲学,2017,(3).

[19]王易, 任超阳. 荀子荣辱思想探析. 伦理学研究,2008,(2).

[20]田海平. 耻感难题与荣辱的初始条件. 学术研究,2009,(4).

[21]弗里德曼. 法律制度. 李琼英,林欣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2]Leon P.Baradat.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23]冯宏良. 制度与价值: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2016,(4).

[24]高丙中.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中国社会科学,2006,(3).

[25]徐明江,李朝祥. 国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及其理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3).

[26]田海平. 国家伦理的基本价值预设及其道德前提. 学术研究,2016,(9).

[27]洛伦茨. 历史能是真实的吗? 叙述主义、实证主义与 “隐喻的转向”. 黄红霞,陈新译. 世界哲学,2002,(2).

[28]赵静. 法律叙事与文学叙事. 当代文坛,2008,(2).

[29]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吉尔兹. 地方性知识: 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 邓正来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1]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任赜,于真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2]德尼·古莱. 发展伦理学.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陈兴良. 正当化事由研究. 法商研究,2000,(3).

[34]于改之.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5]陈兴良. 从归因到归责: 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法学研究,2006 ,(2).

[36]史蒂文·J. 伯顿. 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 张志铭,解兴权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7]武飞. 法律解释: 服从抑或创造.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8]王晨光. 司法中的权衡. 法律适用,2006,(7).

[39]李萍,童建军. 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 哲学研究,2014,(8).

[40]Lawrence B. Solum. Virtue Jurisprudence: A Virtue-centered Theory of Judging. Metaphilosophy, 2003, 34(1-2).

[41]德沃金. 法律帝国. 李常青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2]陈伟宏. 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构建. 道德与文明,2016,(5).

[43]梯利. 伦理学概论. 何意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4]查尔斯·泰勒. 自我的根源: 现代认同的形成. 韩震等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2001.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0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47]杨立英. 公民道德人格的价值涵摄. 东南学术,2015,(5).

[48]特里·L. 库珀. 行政伦理学: 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张秀琴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9]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范扬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1]本杰明·卡多佐. 司法过程的性质. 苏力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3]王峰. 合作治理中的道德能力. 学海,2017,(1).

[54]胡玉鸿. 新时代法学研究的新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14.

[55]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 万俊人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56]胡玉鸿. 人的尊严的法律属性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2016,(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