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突击花钱”又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日,有关各级政府不得不在余下近两个月中突击花掉逾3.5万亿的新闻引发热议。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介绍,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在第一季度各月支出往往进度较慢,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突击花钱”似乎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花掉了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金额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财政支出金额为超过1.5万亿,2009年为两万亿。而今年,各级政府在余下近两月面临突击花掉逾3.5万亿的预算。
“我们不允许上一年没用完的预算留到下一年,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花完。”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突击花预算”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节约只会吃苦,“人们习惯上还是会把上一年预算花销的数额变成下一年的金额”。
据新华网文章,“年底突击花钱”之所以年年如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致,给相关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留下了巨大的随意空间;二是对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造成不关注花钱的质量,只关注花钱的数量。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针对当前引发社会关注的一系列财政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其中对于媒体报道的部分单位年底乱花钱现象,这位负责人强调,财政部门将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我们一直在强调预算公开。实际上,目前整个体制的监督很乏力,而且很多都是内部自我监督,很难控制得好。如果把不同行政机关的行政经费都公开,就会把行政成本运作的控制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中国政法大学政府法治研究院教授王敬波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预算公开才是治本之道。(文/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