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原站栏目资料

国家监察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站栏目资料 -> 学术资源 -> 专题 -> 国家监察制度 -> 正文

张中:论监察案件的证据标准-以刑事诉讼证据为参照

信息来源:《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19-05-19

【注释】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法学博士。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侦查取证规则研究”(项目批准号:15BFX067)的阶段性成果。

[1]中央纪委研究室:《怎样确保监察机关调查取得的证据符合刑事诉讼证据标准?》,中央纪检国家监察委网站,http:/www.ccdi.gov.cn/special/sdjjs/pinglun_sdjxs/20180124_162438;发布时间:2018年1月24日;访问时间:2018年11月25日。

[2]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法规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版,第168-169页。

[3]陈卫东、聂友伦:《职务犯罪监察证据若干问题研究——以第33条为中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第3页。

[4]陈光中、邵俊:《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4期,第33页。

[5]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页。

[6]同注2引书,第168-169页。

[7]韩旭:《监察委员会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使用问题》,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94-95页。

[8]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页。

[9]同注3引文,第3-4页。

[1O]本文的《刑事诉讼法》及其条文序号的引用,如无特别说明,均是根据2018年10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作相应调整后的文本及其条文序号。

[11]同注1引文。

[12]孙远:《论法定证据种类概念之无价值》,载《当代法学》2014年第2期,第99页。

[13]参见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7页;《新华诃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9页。

[14][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金振豹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15]同注3引文,第5页。

[16]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17]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18]易延友:《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以英美法为特例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19]Bryan A.Gamer,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 694 (2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0]张中:《实践证据法——法官运用证据经验规则实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1页。

[21]同注6引书,第62页。

[22]同注6引书,第63页。

[23]卞建林:《监察机关办案程序初探》,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6期,第50页。

[24]同注6引书,第169页。

[25]同注7引文,第92-94页。

[2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6页。

[27]罗有远、谭永丰:《“九条禁令”让干部知畏知止》,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5月26日,第2版。

[28]刘廷飞:《时刻紧绷自我监督这根弦》,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5月26日,第1版。

[29]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30]熊秋红:《监察体制改革中职务犯罪侦查权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第59页。

[31]樊崇义:《全面建构刑诉法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载《人民法治》2018年第11期,第35页。

[32]熊秋红:《刑事证据制度发展中的阶段性进步——刑事证据两个规定评析》,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第573页。

[33]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解读》,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第558页。

[34]同注1引文。

[35]孟建柱:《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切实提高政法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3月18日,第1版。

[36]卞建林主编:《腐败犯罪诉讼程序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4年版,第286页。

[37]戴长林、罗国良、刘静坤:《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原理·案例·适用》,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页。

[38]汪海燕:《审判中心与监察体制改革——以证据制度为视角》,载《新疆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122页。

[39]同注6引书,第190页。

[40]同注8引书,第124页。

[41]同注36引书,第103页。

[4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43]同注36引书,第125页。

[44]同注3引文,第8页。

[45]同注6引书,第193-194页。

[46]秦宗文、戴晓雨:《监察体制改革中的若干证据问题探讨》,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78页。

[47]同注3引文,第8页。

[48]陈光中主编:《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49]同注36引书,第137页。

[50][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51]同注7引文,第98-99页。

[52]陈光中主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

[53]王尚新、李寿伟主编:《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54]郭志远:《证明标准研究——以刑事诉讼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55]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108-109页。

[56]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42页。

[57]参见《中国共产党第t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第2期,第14页。

[58]参见《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载《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1月15日,第1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