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福建省厦门市“6·7公交车纵火案”遇难者的头七。除了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福外,提高警惕、排查隐患,尽最大可能去防止如此惨烈的事故再次发生,成了全国公共交通系统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
早在2012年7月,有网友就发帖质疑厦门BRT的安全性,称:“高峰期车厢挤满一百多人,一旦车辆因超载而发生爆胎、因转弯太快而翻车、因气温太高而自燃……车厢里的人别说逃生,连挪身都不行!高架桥又是封闭的,一旦有事,消防车、救护车从哪里上?”
厦门公交纵火案发生后,连日来,全国各大城市均已开始升级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检查,厦门更是多管齐下。
近两日,有网友在网上贴出图片,称自己因携带食用油而被阻止进入BRT公交站。《法制日报》记者尝试几次乘坐BRT,也均被要求打开包检查。
另有市民提供的一份文件照片显示,厦门还对成品油的购买作了十分严厉的规定,其中要求因车辆抛锚等故障需在邻近加油站灌装购买汽油的,购买人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原件、介绍信等。
厦门市公交集团党务办公室杨主任还告诉记者,从两天前开始,厦门开始在全市165辆BRT车辆上安装自动爆玻器,提高客车安全性能,预计将在一周内安装完成。
这种自动爆玻器只需由司机在驾驶位轻轻按下一个按钮,公交车上安装有该设备的玻璃瞬间会出现无数裂痕。乘客只要用手一推,整扇玻璃立刻可被推开,这些窗口将成为最佳逃生路径。
此外,厦门市还在一些大客流的公交站点和所有BRT车辆上,配备安全督导员。但杨主任坦言,车上配备安全督导员的制度是临时的,过了这段时间是否还继续如此操作,还要视情况而定。
“在一些较拥挤的公交车上,配备安全督导员其实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他们其实也只是一名乘客。”杨主任对《法制日报》记者表示,很多时候,乘客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才是公共安全最关键的因素。
有幸存者回忆,起火初期,逃生锤成为大家抢夺的对象,红色的小锤快速地在窗边乘客手中传递,但很多乘客怎么砸车窗都不碎。“当时我还看见有灭火器,可被几十个人拥来挤去,根本没法去拿。”
杨主任注意到了这一点:“砸不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掌握技巧,用逃生锤砸玻璃必须砸4个角,而且如果掌握了这一技巧,还可以用很多东西替代逃生锤,比如高跟鞋等。”
前几天电视上播放某地公交车着火的新闻画面也引起他的注意。画面显示,司机在紧急时候要开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因为所有人都挤在门口。“我不知道这次事件有没有这个情况,但这是很致命的。”杨主任说。
部分幸存者的回忆,侧面证实了他的猜测。一名幸存学生说,事发时,先有人喊停车,没过多久就有人喊着火了,大家都往车门拥。“我也想往车门那边挤,但是人太多,根本挤不过去”。
这一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另一名幸存者时兵注意到,司机在使劲按按钮,可车门没开。
这名在四川经历过两次地震的幸存者,后来通过他冷静的处置,救出了10余名被困者。
杨主任表示,他们最近正在策划一个逃生技巧教育的短片。“现在很多人的安全意识变得越来越弱,坐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这就失去了对周边环境的观察。”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采访时分析,每一个突发事件的应对都应是一种过程应对,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从事前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到事中的“监测与预警”,再到事发“应急处置与救援”,最后到事后的“恢复与重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对于下一个环节、对于整个突发事件应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其中预防与应急准备应属重中之重。
他认为,如今我们的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三方面比较大的漏洞。第一是安全教育还有漏洞,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重视各类安全教育,防范意识不够,加强普遍、持续安全教育是当务之急,应成为法律义务;第二个方面,各个单位虽然有安全预案,但演练不够;第三个就是设施的安全标准比较低,有的是一些设施不合理,平常管理秩序也不规范,有的消防通道被锁死等,这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关键原因。
马怀德认为,在事故发生以前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加强预案,经常进行演练,设施主管部门经常检查,不达标的要经常整改,这些填补漏洞的措施才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