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26日,第七届“法治政府奖”终评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行。本届“法治政府奖”评选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终评会上,10位评委在综合考量申报内容和现场陈述的基础上打分,最终20个项目获得第七届“法治政府奖”、20个项目获得第七届“法治政府奖提名奖”。“法治政府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将系列推送获奖项目展示。
全国首创三督一体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体系
以法治之力护航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宁波市委依法治市办
一、项目背景
上级有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浙江省委部署推进严密法治监督体系改革,要求“把平等保护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贯彻到司法行政全过程各环节”。
现实有需要。承担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工作的部门职能交叉、多头负责、刚性不足,亟需建立系统集成的投诉服务体系,破解处置力量分散等难题。
企业有诉求。根据前期调研,近三成的企业反映曾遭遇不规范执法监管,期盼构建统一便捷、高效公正、专业权威的涉企投诉举报处理体系。
2021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统筹行政执法监督、检察法律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创新设立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引导涉企矛盾纠纷在法治化轨道上及时高效解决。
二、经验做法
(一)构建“一站式解纷”监督体系
一体协同联动。搭建“3+9+N”工作体系,纪委监委机关、检察院、司法局在现有处理投诉监督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派员联合办公,协同发改、经信等9家成员单位、N个行政或执法单位,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
全量归集诉求。畅通信、访、网、电四个渠道,上线运行全市统一数字平台,线下深入商协会、产业园区设立直通站144个,实现多口径归集投诉事项。
高效流转处置。加强数字赋能,搭建受理、办理、回访等应用场景,与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双向协同流转,实现全流程打通、全过程留痕、全场景办理。
(二)实行“案件化办理”工作模式
清单式受理。厘清职责边界,建立正反两张清单,明确10项可受理、5项不予受理情形,引导市场主体依法有序如实投诉。
全流程规范。制定投诉处置工作办法,绘制投诉处置工作流程图,确保每项投诉都按程序规范办理。
销号式督办。建立“动态跟踪、备案监督、清零销号”的督办制度,保障投诉事项依法及时有效解决。
(三)创新“法治化监督”处理机制
加强投诉保护。受理阶段,实施投诉保密、商协会代为投诉等7项机制,让企业打消顾虑、敢于投诉。调查阶段,落实双方确认、现场确认、专家确认等“三确认”机制,确保客观准确。
开展融合监督。处置阶段,统筹三大监督职能,对涉公权力的重大疑难复杂投诉事项进行联动处理,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公正履职。
跟进效能评价。整改阶段,对不履职、不正确履职或多次获“差评”的,推送纪检监察部门跟进监督。
(四)提供“类案化治理”增值服务
以精准施策强化案外治理。结合办案推动解决涉企执法司法权力运行及社会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如积极参与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与公安机关协力规范违法异地执法、不当“查扣冻”等行为,帮助企业解冻合法资金5800万元。
以系统思维强化行业治理。坚持“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模式,探索实践整治新路径。如针对车险“交钱过检”潜规则推动部署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行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以增值服务强化社会治理。联合市工商联开展企业全周期法治保障活动,依托营商环境“直通站”“直通日”,打通服务企业新通道,精细化提供涉企服务。
三、项目成效
相关做法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文清调研肯定,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获评浙江省改革突破奖、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等多项荣誉,《人民日报》《民主与法制》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工作模式在广东、辽宁等地复制推广。
(一)架起企业权益法治保障新通道。实现从“分散投诉”向“一站解题”转变。三年多来,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2.7亿元,盘活资产4.3亿元,促成1家企业成功上市。
(二)形成履职行为公正规范新机制。促使从“事要解决”向“规则公正”转变,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系上双重保险。
(三)创建涉企投诉监督增值服务新模式。注重从“案内”审查向“案外”治理延伸,推动从“一案化解”向“一类化解”转变,让企业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