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宪法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125)的阶段性成果。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2]高全喜:“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民主与科学》2017年第3期,第4-5页。
[3]同上注,第4-5页。
[4]其他文献可参考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第12-22页;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研究30年(1985-2015)”,《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1期,第5-17页;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使命与功能的演变——中国宪法学30年发展的反思”,《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第5-17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作编写:《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页。
[6]参见新华社:“中组部领导集体对照检查近几年组织工作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领导干部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载《人民日报》1984年9月13日,第1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8]参见温卫东:“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一词的提出”,《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第120-121页。
[9]1978年宪法序言第4自然段规定: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议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10]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1]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12]详见韩大元主编:《新中国宪法发展6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53页。
[13]许崇德,见前注[10],第503页。
[14]邓小平,见前注[7],第132页。
[15]邓小平,见前注[7],第133页。
[16]邓小平,见前注[7],第160页。
[17]张友渔:《宪政论丛》(下册),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18]邓小平,见前注[7],第143页。
[19]邓小平,见前注[7],第143页。
[20]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研究30年(1985-2015)”,《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1期,第6页。
[21]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宪法学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22]杨海坤:《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3]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第15页。
[24]详见韩大元主编:《共和国60年法学论争实录(宪法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25]董潘舆:“中国宪法学四十年”,《政法论坛》1989年第5期,第25页。
[26]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宪法名词解释”,载《政治与法律丛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27]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28]王叔文:“论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法学研究》1981年第1期,第1-9页。具体内容也可参见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见前注[21],第38页。
[29]许崇德、何华辉:“我国新宪法同前三部宪法的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第31-36页。
[30]许崇德、何华辉:《宪法与民主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31]同上注,第35页。
[32]许崇德,见前注[29],第15页。
[33]吴家麟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34]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35]蒋碧昆、喻特厚、孙光才:“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第11-18页。
[36]张光博:“也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月刊》1979年第9期,第38-41页。
[37]程辑雍:“社会主义法制的平等原则不能割裂”,《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4期,第80页。
[38]参见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编:《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85-2015)》,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55页。
[39]卫夏:“宪法的无形修改浅析”,《法学评论》1986年第4期,第39-40页。
[40]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见前注[38],第85页。
[41]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见前注[38],第85页。
[42]王培英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43]柳岗生:“略论宪法监督”,《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第106-108页。
[44]许崇德:“宪法修改十议”,《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3期,第7-10页。
[45]胡锦光:“论宪法监督制度”,《中国法学》1985年第1期,第72-79页。
[46]胡肖华:“展望中国宪法法院”,《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1期,第19-23、36页。
[47]杨泉明:“论宪法实施的特别法院监督体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6-13页。
[48]于浩成:“一个极其重要的建议:关于宪法实施的保障问题”,《法学杂志》1982年第4期,第23-27页。
[49]陈云生:“现代宪法保障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学习与思考》1982年3期,第45-49页。
[50]许崇德:“经济体制改革与宪法实施”,《法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5-10页。
[51]王叔文:“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5期,第88-92、96页。
[52]蔡定剑:“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探讨”,《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第25-31页。
[53]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见前注[38],第79页。
[54]杜强强:“30年来我国宪法解释理论研究的发展”,载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编:《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85-2015)》,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59页。
[55]张庆福主编:《宪法学研究述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6]丁则民:“查尔斯·比尔德与美国宪法——美国史学对比尔德关于美国宪法的解释的评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64-69页。
[57]吴家麟,见前注[33],第26页。
[58]吴家麟,见前注[33],第454-455页。
[59]甘藏春:“论宪法解释”,《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第16-21页。
[60]徐秀义:“关于我国宪法解释问题的若干思考”,《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第137-140页。
[61]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使命与功能的演变—中国宪法学30年发展的反思”,《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第5-17页。
[62]吴家麟主编的《宪法学》1983年2月第1版,1992年9月第2版,由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群众出版社出版,至1994年6月共印刷17次,累计发行893000册,吴家麟教授为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肖蔚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担任副主编,武汉大学教授何华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皮纯协、中南政法学院教授刘庆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吴杰、吉林大学教授张光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廉希圣、西南政法学院副教授薛国安、华东政法学院副教授金永健参加编写。
[63]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见前注[38],第186页。
[64]罗豪才、吴拮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6]罗豪才等,见前注[64],第20-21页。
[67]罗豪才等,见前注[64],第98页。
[68](荷)亨克·范·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69]同上注,作者序,第5-6页。
[70]韩大元,见前注[20],第6-7页。
[71]陈云生:《改革开放37年的中国宪法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