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科技助力检察一体化 公益诉讼办案乾坤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26

解读案例:最高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4条水环境问题线索,长三角地区检察机关能动履职推动大运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解读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刘艺

这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四级检察机关联动发力,以“检察一体化”为“支点”,撬动了涉案多个区域的多级、多类行政执法部门,撑起了大运河、太浦河流域“检察治理+行政治理”协同保护格局,全面展现了我国检察公益诉讼的3个制度亮点:

第一,凸显“检察一体化”在环境治理中的优势。涉案线索既表明水环境治理的流域性特征,又反映了基层水环境治理中生态环境、水务、住建、交通、市场监管以及属地街道“九龙治水”的难点。四级检察机关交办、督办、提办、协办综合发力,有力克服跨区划、跨部门行政管辖的机制短板,摸清多年积累的违法乱象;激活“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做实长三角一体化检察协同机制和环太湖跨区划管辖协作机制;以“监督+协同”双赢多赢战略促使行政执法部门构建了“水上+岸上+面上”的综合执法模式,化解了大运河、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的“老大难”问题。

第二,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更具灵活性和高效性。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创新了诉前程序。苏州市检察院、吴江区检察院和吴中区检察院先后举行20余次现场推进会、案情分析会、工作协调会、交流会、诉前磋商会,督促涉案行政机关履职、涉案企业整改。制发检察建议之后,检察机关又开展各种形式的“回头看”,累计达40余次,全面夯实整改成效。经最高检批准,案件办理后期举行了一场由19个单位、48人参加的网络直播听证会。听证员评议后一致认为:涉案区域水质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可以结案。检察机关在531天里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公益诉讼诉前机制,让大运河、太浦河水质持续好转。

第三,构建科技强检的公益监督新生态。该案的科技助力体现在案内案外。案外的科技力量源于2017年最高检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运用自主可控信息支持智慧检务,建成了“检察公益诉讼遥感监测分析取证平台”,定期向最高检报送相关数据,该案线索就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现后分享给最高检的。案内的科技力量来自属地办案部门。苏州市检察机关运用了公益诉讼快速检测车、无人机(船)、水下机器人、声呐等设备对违法行为进行综合研判。这与最高检高度重视科技在公益诉讼办案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有关。2021年,最高检就举办了全国性的公益诉讼检察业务与检察技术业务融合的竞赛,主动引导检察官提升调查取证的科技含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太浦河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核心示范区,该案的成功办理说明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平衡好生态全方位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夯实了绿色发展的基础,为大运河这条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贡献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