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坚守独立性与客观性 做好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工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26

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是2019年成立的第一批最高检理论研究基地,也是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高层次研究基地。简要来说,基地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近距交流,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我们从“自己人”的角色出发,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拉近实务和理论距离,为旧法修订增加公益诉讼条款、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新路径探索、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评选等提供论证充分、扎实的咨询意见。2021年,基地先后举办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增加公益诉讼条款的学术论证会。基地率先举办了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举办了第一届行政检察指导性案例学术研讨会。基地也参与了《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草案)》《利用新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等文件的起草工作,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感谢信。今年4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室邀请,我参加了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计划会议,从公益诉讼立法如何处理好与刑事公诉权、社会组织诉权、政府诉权、行政执法权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二是中距观察,提供中立反馈和建议。基地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时,坚持既紧密联系实践又保持适当距离,坚守独立性与中立性。基地先后提供了大量负面反馈及改进建议,发挥“研究人”的功能。2020年基地提交了关于检察公益诉讼败诉的分析报告,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批示。2022年,基地接受北京市委改革办委托,对北京市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建议。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基地于2022年年底专门举办公益诉讼立法学术研讨会,化解了社会组织对制定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的误解。基地每年在重要报刊发表多篇署名文章,为检察公益诉讼发展贡献智识。可以说,我们提交的研究成果兼顾了宏观的制度设计和微观的个案释法说理。

三是长远规划,立足政法现代化。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规划基地发展,筹划基地活动,调动各方力量,助推同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我在《论国家治理体系下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一文中,分析了党的领导在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创立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与公民权在这个制度中是如何形成网状结构、提升我国治理能力的。基地以推动检察一体化为指引,加强与行政检察、未成年人检察、经济犯罪检察等其他检察业务部门的合作。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方面,我们承担了最高检第八检察厅交办的任务,研究检察公益诉讼立法时的规范定位和基本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