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首页

论坛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政府论坛 -> 论坛报道 -> 正文

(第113期)挣扎与感悟:如何写作学位论文

信息来源:法治政府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11-30


20181129日晚,法治政府论坛第113期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期论坛以挣扎与感悟:如何写作学位论文为题,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彭錞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成协中教授和法国波尔多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助理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此次论坛。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林华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周青风教授等老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院校的学生参与论坛。

讲座初始,主持人林华副教授向在场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介绍了论坛的主题以及三位嘉宾的基本情况。在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声中,彭錞助理教授先谈其撰写博士论文的经验与心路历程,随后围绕“如何选题”“何种方法”“如何布局”、“如何写作”四个方面和七个具体建议与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分享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是如何选题部分,彭錞助理教授从其博士论文的选题过程展开分析,认为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关注社会现实是开题、选题关键,但难点在于如何将社会话题变成学术问题,提出破解该难点的出路是要梳理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诊断。

其次是何种方法部分,彭錞助理教授列举了比较法学、法教义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几种方法,并针对如何选题何种方法两个部分,其提出以下三个建议:一是要全面系统整理一手文献,建立个人数据库;二是在一手和二手文献缝隙里找问题;三是问题要先于方法,打破对方法论的崇拜,建立方法只是手段,问题才是目的的学术观。

再次是如何布局部分,彭錞助理教授认为学位论文的每一章都应独立成文,对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论文的整体框架,并对同学们提出第四个建议,即学位论文的本质是论证,从前人说了什么,前人没说什么,前人说错了什么,我说了什么新的东西四个方面展开论证。

最后是如何写作部分,彭錞助理教授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要养成写作习惯,反对完美主义,及时落笔并将写作任务分解为每天的工作;二是最后写文献综述,写论文就等于写故事,应先想出结论,再梳理现有文献,对与问题最相关、最重要的文献进行综述;三是描述要先于批判,但不要代替批判。

与谈人成协中教授向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回顾自己以往论文写作和论文教学经历后,在彭錞助理教授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点补充性看法:第一,产生问题意识后应在一手、二手文献的缝隙里找到真问题,并围绕问题意识展开学位论文。第二,成协中教授回顾自己学术之路,认为学位论文写作首先要有对社会问题抱以最真实的关切;其次,只有在对该领域有深入了解后才能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上升到学术高度;最后其认为法律问题的分析应聚焦在法规范的具体适用和讨论层面,并在理论上予以反思与总结,而非集中于法政策论、立法论研究。第三,成协中教授以其自身对主观诉讼和客观诉讼争论研究为例,认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虽是痛并快乐,但真正沉浸于其中研究分析后有新路径和新发现时,快乐要大于痛苦。

与谈人陈天昊助理教授回应彭錞助理教授要建立自己资料库的观点,认为学位论文写作要建立两套计划,一是阅读计划,向前回溯最纯净的文献,对文献做全面细致梳理,并做好读书笔记;二是写作计划,围绕学术共同体既有的研究做增量贡献,增量一方面来自于资料,另一方面来自于视野,主要有三种公法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法研究回溯某个概念的源起;第二是判例研究法,通过法教义学,解释法官的行为;第三是规制理论,帮助法官解决问题。

在之后的提问释疑环节中,参加论坛的同学积极参加,就如何寻找一手文献和如何处理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关系等问题进行提问,三位嘉宾均为同学们耐心释疑解惑。

最后由主持人林华副教授对本场论坛做简单总结,他也希望每位同学潜心研究真问题,感受到论文写作的快乐,并对三位嘉宾、参与论坛的老师和学生(特别是一直站着听的学生)以及参与会务的学生表示感谢。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