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首页

杂志目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法学研究 -> 杂志目录 -> 正文

2017年第5期目录和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行政法学研究杂志社 发布日期:2017-09-04

⊙行政复议制度改革⊙

行政复议主导功能辨析

甘臧春1,柳泽华2(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 要:行政复议的制度设计是围绕着行政复议的功能展开的。行政复议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是权利救济、内部监督和解决纠纷的有机集合,这三种功能在地位上存在主次之分。以行政复议的价值目标、权力属性以及面临的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加以分析,权利救济应当被定位为行政复议的主导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兼顾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和解决纠纷功能。

关键词:行政复议;功能定位;权利救济;内部监督

五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曹 鎏(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

摘 要:《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完成,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运行也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域外行政复议制度各具本土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普适性规律。通过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有关行政复议体制、行政复议程序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认为存在以下共通性规律:行政复议以公民权利救济作为重要目的,并逐渐成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行政复议体制越来越强调复议机关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行政复议程序应注重正当程序原则;行政复议裁决在大多数国家都可诉,但是采用自由选择模式还是复议前置模式,以及经过复议后的被告问题,需要考虑本土实际情况。我国《行政复议法》修改应当在充分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争议的特点以及高效化解行政争议的现实之需,对未来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和程序等问题做出有效回应。

关键词:域外;行政复议;主渠道;正当程序;公正

复议机关作行政诉讼共同被告——现状反思与前景分析

梁君瑜(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 要:新《行政诉讼法》第26条第2款确立了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制度。然而,从实施现状看,由于该制度在共同被告间举证责任之分配、原告不服一并裁判时被上诉人之确定方面尚缺乏完善的操作规则,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故对操作规则的完善刻不容缓。完善操作规则乃是回应当下的司法实践所需,这无可厚非且实属必要。但从长远来看,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制度因背离处分权主义的诉讼法理与“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程序法原则,并可能助长复议机关不作为或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投机倾向,故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应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复议机关;共同被告;特殊共同诉讼;原处分主义;前景分析

 

⊙行政公益诉讼专题⊙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实证研究

沈开举1,邢 昕2(郑州大学法学院1.常务副院长、教授;2.硕士研究生)

摘 要:2017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作出修改,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总结试点经验、细化配套制度成为新法修改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深化的重要任务。通过试点两年来13个试点地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实证研究发现: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量占同一时期总案件量的96.9%,其中办理诉前程序案件占行政公益诉讼总案件量的77.1%,诉前程序成功率为75.4%。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实际上是一个连接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融合外部监督与自我纠错的复合型模式。对于诉前程序的深化应当从其法律性质和实施效果两方面综合考量,可从明确履行标准、延长回复时间等角度完善“诉前程序+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双轨模式,并在贯彻落实新《行政诉讼法》 的基础上从短期路径和长期路径角度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治化路径

李洪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法学博士)

摘 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决定,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试点进程中,法律界对于一些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论,包括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等等,这些争论并未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法决定而终结。有必要对这些争论意见加以梳理总结,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法治化

美国私人检察诉讼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刘 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公民诉讼是美国公益诉讼的重要形态。作为公民诉讼的理论基础,私人检察理论对美国环境和民权等领域的公益保护意义重大。私人检察诉讼在美国经历了由发端到兴起,再到受限的漫长演变过程。这一历程揭示了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公益诉讼制度建构必须兼顾政治性与法律性的要求;私人谋利动机不能成为公益诉讼稳定的推动力量;应确立政府执法优先辅以公民诉讼的公益保障机制。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虽应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但更应重视和挖掘自身独特的政治制度与法制传统。唯有如此,方能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私人检察诉讼;私人检察总长;公民诉讼条款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职能定位与制度构建

徐全兵(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行政检察处处长)

摘 要: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有效保护了国家利

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践层面的创新,推动了制度的创新。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总结公益诉讼试点情况,对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建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定位;制度构建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孔祥稳1,王 玎2,余积明3(中国政法大学1.博士研究生;2.博士研究生;3.博士研究生)

摘 要:从本阶段试点来看,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完善行政诉讼架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检察监督工作、为全面推开行政公益诉讼提供参考样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行政公益诉讼还依然存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线索发现及转化机制不畅、诉讼类型选择标准不明、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对接不完善、检察机关诉讼地位不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机制不完善、举证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撤诉规则有待厘清、判决的履行与执行存在障碍等多方面问题。上述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立法中得到解决。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公共利益;公益诉讼人

 

⊙专 论⊙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变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后向东(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副处长)

  摘 要:无论是创设一个制度,还是修改一个制度,都应当抓住这个制度的关键环节,

逐一进行研究。把握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就把握住了一个制度的基本面。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在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有若干重大关系、若干重大问题以及若干认识误区需要逐一研究形成处理意见,并由此形成具体的修改方案。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中十个重大问题亟需研究,对这十个问题的把握,构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变革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关键问题

行政首次判断权理论及其适用

黄先雄(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行政首次判断权理论是指法院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应尊重行政机关对行政事务作出优先判断及处理的权力;对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法院一般只能在行政机关进行首次判断之后,才能进行审判。该理论源起于日本,其最初被创立的目的在于否定课予义务诉讼和预防性不作为诉讼;后来,该理论趋于“缓和”,其主要作用变为限制前述两类诉讼。该理论的正当性依据是权力分立原则、司法国家体制下司法权的特性以及行政权的优势等。我国行政审判法官们已开始运用该理论来裁判案件,但存在不太恰当甚至错误适用该理论的情形。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借鉴域外这一理论,从立法上明确课予义务判决中尊重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的情形,修正该类判决中否定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的路径,并确立预防性不作为诉讼。

关键词:司法审查;行政首次判断权;课予义务判决;预防性不作为诉讼

涉案财物灭失刑事赔偿标准的法律认定

张新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摘 要:在刑事赔偿当中,对于涉案财物灭失的刑事赔偿标准,由于法律规定过于模

糊,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开始尝试按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价格确定赔偿金;对于涉案财物被非法拍卖、变卖的,也不再适用《国家赔偿法》第36条第5项的规定。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因而,仍然应当通过修法明确:涉案财物灭失的,应当按侵权行为发生时或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价高者进行赔偿;涉案财物被违法处置的,不能仅给付拍卖、变卖价款。为避免挂一漏万,还应当确立“有利于被害人”的赔偿原则。

关键词:国家赔偿;刑事赔偿;赔偿标准;涉案财物

政府参股PPP项目公司法律地位:理论反思与标准建构

陈学辉(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 要:政府参股PPP项目公司为公、私部门合力载体,其不同质的股权结构对二元法律地位理论形成了冲击。域外法学理论对此类公司法律地位的认定分歧较大,其中作用法理论标准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然而该理论的关键要素——行政权力属模糊、变动之概念,导致该标准不准确。公、私法人区分的实质意义是市场规制方式的选择。以政府参股PPP 项目公司在相关市场中是否处于国家独占经营地位作为判断标准,可起到另辟蹊径的规制效果。

关键词:政府参股PPP项目公司;法律地位;任务属性;市场规制;国家独占经营